-
1 # 曾塗
-
2 # 蔣南強讀歷史
中國在清朝以前是農耕社會的狀態,農耕社會的基本特徵是自足的自然經濟,具有狹隘的地方性,彼此閉塞。農本經濟可以發展到較高水平,包括手工業、商業、以及市集、城鎮等等;各個以農為本的地區之間,也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交往,並且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只要還是以農為本,總不能徹底改變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的閉關自守的狀態。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也就是清朝(1636年—1912年)統治中國的時代。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在英格蘭中部地區開始,人類社會從農耕社會開始逐步向工業社會轉變。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社會是以工業化為重要標誌、機械化大生產占主導地位的一種現代社會文明狀態。其初期的主要特點大致表現為工業化、城市化、教育普及、訊息傳遞加速、非農業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長、經濟持續增長等。這些特徵也可視作推動傳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軌的重要因素,工業文明實際就是科技文明直接推動產生。
清朝末年,沙俄侵略東北,日本緊跟其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發展工業、掠奪資源,將以科技為動力的工業社會的基本形態帶入東北。東北工業社會的發展需要大批勞動力,農民移民關外,多是華北地區的農民,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所以,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東北三省的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口遷移到東北。
據統計:清於1860年在關東區域性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資料來自《華人口地理》,張善餘)。
民國時期,東北的工業、農業、礦產、商業、金融各方面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無論是經營規模,生產效益以及發展速度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尤其是9.18事變以前,全國各地內戰不斷,唯獨東北隨著闖關東人口的大量湧入,經濟的各個領域呈現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經濟空前繁榮。
當時的東北地區可以說是世界上重要的產糧基地,尤其是在20世紀20年代整個世界八成以上的大豆來自中國東北。
在軍事工業方面,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在奉天軍械局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東三省兵工廠,後來又設立了東北航空工廠和海軍工廠。東北的軍事工業遠遠的將全國其他地區甩在了身後,以至於9.18當日本人接手張學良留下的這些軍火庫的時候都歎為觀止。
在以軍事工業為支撐的基礎上,東北還大力發展了重工業和礦業。興建了機械製造廠,翻砂廠,發電廠、制鐵廠等一大批近代工業部門。 在交通運輸方面,東北建立起了自己的鐵路網,並組建了專門負責航運的東北航運局。
-
3 # 李三生629
縱觀中國歷史,唯獨元清兩朝向外擴張。就連強漢盛唐,都只是抵禦外敵。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區別。
農耕民族春種秋收,只要勤勞開墾,不多的土地就能養活很多人。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看向關外的一片荒涼,除了草原就是荒漠,又不能耕種,向外擴張,移民是不明智的選擇。中國古代人口本就稀缺,再加上官外的遊牧民族,不斷地騷擾侵略,相關外移民開闊,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大多的統治者,都認為中原地區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我沒有必要侵略你那些不毛之地,在當時的世界上也確實是這樣的,中國在明朝以前是無敵的,不管是經濟文化政治還是軍事。你不去虐我,我們就相安無事,你要是敢於侵犯我,我就把你打回去。
而遊牧民族完全不一樣,他們會根據草場地茂盛程度來進行遷移。有遷移就有爭奪,有爭奪就侵略,有侵略就有戰爭。所以遊牧民族的血液裡就帶有侵略意識,沒有侵略,就沒有活命。而恰恰元清兩朝都是由遊牧民族統治的。
宏觀一點的講,中國的歷史就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碰撞。首先是匈奴,匈奴走了鮮卑來,鮮卑走了突厥來,突厥走了契丹又來了,契丹走了蒙元又來了,蒙元走了女真又來了。很多民族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有的被融合的偉大的中華民族,唯有我們中華民族長盛不衰。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我們應該,留其精華去其糟粕,輕裝上陣,持續發展,繼續延續我們的中華夢!!
-
4 # 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不懂不要裝懂誤人子弟!
漢朝佔領了甘肅青海和內蒙古和部分外蒙古,還有貴州雲南和嶺南的廣東廣西和越南中北部。
唐朝的疆域更是超過漢朝,西出長安一萬二千里都是唐朝皇帝領土,包括現在的新疆和中亞五國和阿富汗和克什米爾和部分伊朗的領土,北部包括現在的內外蒙古和俄羅斯亞洲的全部領土!
回覆列表
沒有充足的食物,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小農經濟,大多數的人不會牧馬,而長城以外大多都是草原,農作物很難存活,加上游牧民族的時長騷擾生意,以及王朝的不重視,中原地區土地肥沃,看不起草原。清朝是一個列外,滿人本身就是一個遊牧民族,害怕漢人被漢人趕出中原,所以格外重視草原,不斷的向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