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粉
-
2 # 噼裡啪啦小賤賤
中國傳統節日
(以下為農曆日期):
臘八節(臘月初八)
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
春節(一月一日)
元宵節(一月十五日)
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
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端午節(五月初五)
七夕節(七月初七)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
中秋節(八月十五日)
重陽節(九月九日)
是沒有兒童節的。
中國傳統節日
(以下為農曆日期):
臘八節(臘月初八)
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
春節(一月一日)
元宵節(一月十五日)
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
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端午節(五月初五)
七夕節(七月初七)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
中秋節(八月十五日)
重陽節(九月九日)
是沒有兒童節的。
當代的“兒童節”,是1949年11月設立的。那麼在中國古代,有沒有屬於兒童自己的節日呢?很遺憾,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的兒童節。
但是在某些節日裡,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活動內容,兒童們也有自己相對獨立的過節方式,或者某些節日的活動內容更偏重於少年兒童,無“節”勝有“節”。因此,在一年四季中,古代的孩子們也就有了四個可以縱情玩耍的節日。
春天的兒童節
春天的兒童節,是早已被人們淡忘了的三月初三上巳節。它在中國歷史悠久,“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記載的就是上巳節的熱鬧景象。
上巳節的主題是遊春,而在慶祝節日的人群中,最開心的莫過於童子們了!他們踏青、玩水、野炊、捕蝴蝶、放風箏……把這個節日過得歡快,不亦樂乎。然而在這個適合遊春的節日裡,並不是所有孩童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無憂無慮地玩耍。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由於李白在朝中受到排擠,所以他只好離開長安去遠行,而他的一雙兒女卻獨自留守在家——他們已經失去了母親。
帶著對骨肉的思念,李白在“吳地桑葉綠”的江南春景中寫下這首詩,詩句變成畫面浮現在他的腦海:女兒平陽,手摺花朵倚在桃樹邊等我。一朵朵桃花被她折下,卻遲遲不見我回家,她的眼淚嘩嘩如同泉水般流下。我的小兒伯禽,此時已經與姐姐一樣高了。他與姐姐並肩雙行在桃樹之下,沒有了我和她的母親,又有誰能憐愛他倆呢?
失去父母的陪伴,孩子們怎麼能過上像樣的兒童節呢?
夏天的兒童節
夏天的兒童節,是粽子飄香、龍舟競渡的端午節。端午節在古代則是所謂的男童節。這個男童節從名字上看,最像今天的兒童節。
在中國古代,孩子們在端午節這一天也會吃粽子、划龍舟,不過一般都不待在自己的家裡,而是到外婆家去。久不見孫子,外婆肯定就會給孩子買好吃好喝的,孩子們在外婆家中樂得逍遙,當然這天也就成了孩子們開心的節日了。因此在夏日裡,閒適悠哉的家庭活動最得孩子們喜歡。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在閒居帶湖期間,寫下了這首詞。沒有官場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有的是一派輕鬆自在的田園風光和“採菊東籬下”的悠哉生活。
想象一下,在這樣美好的生活環境中,孩子們過兒童節也無需什麼特殊活動,大兒子還是在溪東豆地裡鋤草,而二兒子年紀尚小就給大哥做做幫手——在家裡編織雞籠。只有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便隨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吧。辛棄疾和她的髮妻則是挨著坐在一邊,喝喝酒,聊些家常。
這樣的兒童節真是平淡卻幸福啊。
秋天的兒童節
秋天的兒童節,就是月如玉盤、秋高氣爽的中秋節。李白詩云:“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連李白這樣的大詩人都曾把月亮當作盤子,充滿玩心,何況那些只知道數星星、看月亮的頑童?
孩童們雖然頑劣,但他們的無憂無慮卻讓每天都過得像兒童節。
”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
正值秋雨飄搖之際,杜甫作下了這首《秋雨嘆》。鬱郁不得志的他將長安看成客居之地,在窮途末路之時,只能暫時避世,避開內心糾結無解的困愕。成人世界是悲觀的,連綿秋雨是傷感的,這時,也只有杜甫天真無邪的小兒能盡情玩耍了吧。
孩子在風雨中無憂無慮地奔跑、嬉戲,成了陰雨天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在這個年齡段的稚兒有什麼好憂愁的呢?何不把每天都過成開心的兒童節?
冬天的兒童節
冬季的兒童節,自然便是舉國歡慶、歡天喜地的春節了。雖然春節時,不論天南地北,也不論男女老少,全都開心快活得很,但最快樂的仍然還是孩子們。
吃糖果、放爆竹、點焰火、逛戲場、看龍燈……要是能有個手巧的長輩做一盞《滿堂紅》的小紅燈籠提著,那便成了孩子堆裡的焦點人物,整個春節便可以享受同伴們豔羨的目光了。
“
總之,無論是春夏還是秋冬的“兒童節”,古人都給了孩子們自由自在的活動空間,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們愉快地玩耍,無憂無慮。正是有了這種對於兒童的關懷和“縱容”,國際兒童節才會在中國順暢的被接受,“六一”才會順理成章地成為完全屬於兒童們自己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