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腦正常人
-
2 # 秉燭讀春秋
首先說明一點,我是北方人,我這個地方沒有立夏吃狗肉之說,立夏吃麵食確實有,比如吃春餅,春捲,夏餅和麵條。
立夏時節吃麵,意在慶祝小麥豐收。據說,立夏吃麵這個習俗源於晉代。追根溯源最早是諸葛亮興起的。那時,吃麵是為紀念北方麥收後的歡樂日子,寓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句話說得好:『吃了入夏面能上天』。其寓意立夏吃麵可強健體魄,身體棒,上天入地都沒問題。
吃夏餅又稱吃麻餅,這種食品形狀各異,有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狀元及第,麻姑獻壽等造型,這種東西很受小朋友喜歡。在立夏吃夏餅,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說。這和立夏稱身體重量有異曲同工之妙。
麵條是我們經常吃的食品,這無需多介紹。立夏吃麵條寓意慶祝小麥即將成熟,在北方,大約在等一個來月,新麥就會入倉了。這是吃麵食這個問題的回答。
我們這裡立夏沒有吃狗肉的風俗,但不代表別的地區沒有這風俗,據我所知,南方廣東陽江市就有立夏吃狗肉的風俗。
當地有“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之說,形容 立夏陽江人喜食狗肉的場景。陽江人為什麼立夏喜歡吃狗肉呢?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禦瘟疫等。那麼,立夏吃狗肉這個食譜有科學依據嗎?換言之,這個風俗靠譜嗎?
講真剛開始接觸這個題目時,我有點疑惑,我們都知道,狗肉性熱。 有句話道出了狗肉性熱,“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過冬” “喝了狗肉湯,冬天能把棉被當”。有鑑於此,古代人認為,甚至一些醫學家也認為,秋冬進補狗肉最適宜。
比如 “寒冬至,狗肉肥”或“秋風起,狗狗肥”,都說明秋冬是吃狗肉的最佳時節。我們這裡夜有“伏羊冬狗”之說,所有這些說法,無疑都認為寒冷時節吃狗肉最好。立夏吃狗肉,豈不是熱上加熱,讓人煩躁不安嗎?這也是我為什麼當初認為這種食譜不科學的原因。
但隨著我查資料,結合我曾在南方做過生意,對南方的天氣有所瞭解,那就是潮溼多雨,梅雨季節很長。
反過來看這個問題,覺得這個食譜又是科學的,狗肉性熱,剛好抵禦了潮溼天氣,南方人喜歡喝茶也是為了抵禦潮溼天氣造成的不適。既然立夏吃狗肉有幾千年的風俗,我想肯定有其中的道理。
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闢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謠,也說明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傳說歸傳說,仔細想來,在南方潮溼多雨的地方『立夏吃狗肉』的風俗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陽江人或者說南方人有吃狗肉的風俗,目的就是增強身體的抵抗多雨潮溼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一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吃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
-
3 # 原野的星空
謝邀,題主關於民俗在立夏日烹飪狗肉,做麵食這個食譜有沒科學飲食根據的問題並沒有廣泛的認知,只是一些地區的習俗,算不上什麼科學飲食也沒有什麼根據,做麵食方面我想北方地區人民是為了感恩大自然給予及祈禱豐收而形成。至於吃狗肉方面早在古代李時珍、張仲景都有闡述,屬於溫補類食療的動物肉材,各個地方對吃狗肉都有不同理解及喜愛,但論理上進入夏天並不適宜溫補,廣東人一般大熱天(夏天)很少有人吃狗肉,也有的地方認為某些人不宜吃肉狗肉,吃了會破相之類。可見,這些純屬是民俗而已,也就是見仁見智吧。
-
4 # 歐陽雨晴
這只是風俗習慣,沒什麼科學依據→到目前為止,我敢保證沒有哪位科學家戓團隊去研究這個問題的科學。
有個俗語:"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意思是夏至吃狗肉,能強身健體→正是基於這一傳說的美好願望,粵桂形成並流行起"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
嶺南夏至恰逢荔枝上市,故粵桂流行狗肉與荔枝同烹的吃法→確實是一道美食,本人也很喜歡吃。
從中醫的角度看,有一些養生的說法。中醫素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季養生觀念→春夏溫度漸升,人體腠理開洩,汗液增多,導致人體陽氣宣發太過,於是體內陽氣虛衰,故需要"春夏養陽"→這一套源自陰陽五行的養生學說並無什麼科學道理,卻成了民族文化心理’,促使了"夏至狗肉"的形成。
夏至吃狗肉,作為飲食習慣和文化無可厚非,但硬要微言大義地去找科學依據就會陷入偽科學之中。
回覆列表
題主不是搞錯了?壓根就沒有這個民俗,而且這季節吃狗肉,與養生常識相悖。
所謂“民俗”,得是大多數人的習慣,大多數人根本就不愛吃或極少吃狗肉,我活了這麼大,也沒聽到周圍任何人“立夏吃狗肉”的。
子虛烏有的東西,當然也沒有科學依據,如果一定要從食物的角度講,立夏可能還恰好不適合吃狗肉,春夏之交,氣溫升高,人火氣大,燥熱等不適,還吃狗肉,好像故意給自己找病一樣。
所以春夏之交根本沒有吃狗肉的習俗,也不適合吃太多熱性東西,多吃點苦瓜,豆粥等才是民間千百年流傳習俗和正確的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