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rtt雪蘭
-
2 # 仙人掌看家
面貼膜市場已經走歪了”、“面膜透支了消費者的信任”......
某CS渠道大咖在談及面膜市場時如是感慨。
關於面膜,大部分店老闆熱衷於變著花樣玩買贈的銷售套路:“全場面膜買一送一”、“活動期間面膜買二送三”、“本店凡買滿200即送面膜”……
01
大部分面膜已經淪為門店的買贈、搭售“新星”,隔三差五地就要在名目繁多的價格戰前線衝鋒陷陣。
顧客在上次促銷活動中買的面膜還沒用完,門店新一輪的促銷又開始了,顧客的到店週期被強行拉長;而顧客對門店頻繁的促銷產生了厭倦情緒;而門店發現老顧客不來了,又只好推出更新的買贈活動來吸客……
如此迴圈往復形成了一個怪圈,顧客越來越少,產品賣不出去,加上大環境下的經濟影響,將所有罪名都推給了所謂的“零售寒冬”,岌岌可危的不僅是門店,還有面膜。
一位不願具名的化妝品連鎖總經理告訴360化妝品網:“其實面膜這個品類最大的功效就是補水保溼,只是一個基礎護膚品類。將面膜從高階推向大眾化的美即被歐萊雅收購後,國內面膜市場群雄並起,但卻始終沒有一個領導品牌,也沒有人敢說自己是面膜的領導品牌,在你爭我斗的價格戰中我們發現這個市場畸形了。”
“經過這些年的價格戰,一是讓面膜越來越便宜,二是單純做補水保溼基礎功能的面膜利潤空間低。為了尋求高利潤,幾乎每個品牌都推出諸如美白等各種功效型的高價面膜,但是不少功效型面膜往往會新增違禁成分實現其功效。”
“品牌初期名聲不大時,新增違禁品可能不會引起注意,一旦做大了就會面臨兩難的處境——如果繼續新增違禁品難保不會東窗事發,但如果不新增的話消費者又不買單了,因為消費者並不知道面膜是添加了違禁品才有明顯的效果。”
“而門店也是一臉懵逼,因為當初進貨時廠家拍著胸脯說產品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一旦消費者不買賬了,這些面膜的銷量自然要跌。所以,要麼滅亡,要麼落得個質量差評,始作俑者騎虎難下。”
02
把面膜變成了“包治百病”的功效型面膜,謀取面膜作為快消品代理的的巨大利潤,終端的面膜已然揹負了過多的不可承受之重。
知乎裡有一篇高讚的文章《宣傳得再天花亂墜,面膜的實際作用也只有這 1 個》,裡面是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面板科醫師對面膜的回答,認為面膜的終極作用就是“保溼”,溼潤面板角質層,但也就到這兒了,再往下夠不著了,保溼也是靠面膜裡的保溼成分,比如透明質酸、神經醯胺、氨基酸等等。
如果面膜中含維生素 C、E、熊果苷這樣的抗氧化劑,是和乳液麵霜一樣,有點均勻膚色的作用,面膜本身封閉潮溼的環境有【促滲】的作用,這些成分的吸收效率會好一點。
因為貼狀面膜的面膜液都是水劑,新增的成分都主要以水溶性成分為主。而角質層的先天屬性和功能就是疏水、阻止外界成分侵入。
所以傳統的面膜液裡基本很難含有易於滲透進面板內的功效成分。所以,原理上面膜可以促滲透又如何,料體裡不含有功效成分能怎麼辦。
如果要把易與面板親和的脂溶性功效成分加入進面膜料體,加工成本會大幅上漲,以目前的主流面膜價格來計算,這個商業專案就不值得去做。
03
“中國產面膜現在很艱難,不靠美導推售的面膜,很少有顧客主動點單的,還需要做相應的體驗服務,反而進口面膜顧客到店裡直接點單的多。”
有代理商說:“面膜作為店裡的快消品,總體上是下滑的,一是因為消費者網購自己所青睞進口面膜,實體店無法與電商抗衡競爭,面膜銷量減少;二是價格戰壓縮了面膜價格,銷售額比原來少了。”
有連鎖店經營者談到:“面膜在門店一般都是活動促銷,但我覺得以後面膜應該作為常規品銷售,把買二送一的實際單片價格直接明碼標價,是多少就賣多少,不要再打這個虛幻的價格戰。同樣價格比質量,同樣質量比價格、拼價效比。比如說顧客青睞價位7塊錢的面膜,我們就賣7塊一片,但是我們的面膜質量比別人好,價格和別人一樣,消費者自然會選擇我們。”
還有店老闆認為面膜需要做出改變了:“一要把面膜的功能簡單化,不要把面膜當作多功效的東西,它就是主作用就是補水保溼,不要賦予面膜那麼沉重的功能;二要把面膜的營銷手段簡單化,整天買二送一的套路已經沒意義了,終端銷售不要太複雜,不要去套顧客,面膜就直接案高中低不同檔次標價,讓顧客一目瞭然,用真誠去生意,顧客自然會慢慢回來。”
無論是比價格還是比功效,面膜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品質的比拼。價格戰之後,面膜市場該如何發展,行業人都需要反思和跨越。
回覆列表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面膜是什麼地方生產的,生產流程衛生條件怎麼樣,我就是到廣東方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去實地考察之後才打款做代理進貨的,這款冷敷貼面膜特別好賣我就靠這款冷敷貼面膜就招了好幾個代理,東西好賺錢太容易了!我就想帶領更多的人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