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官廟人孫玉龍
-
2 # 晴之黎明
這句話出自《孟子》,原文中並沒有道之所在,所以我們要真正明白“雖千萬人吾往矣”。指的是什麼,就要完整的理解這段原文論的是什麼,才能領悟其完整含義。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公孫丑問道:“如果讓您擔任齊國的卿相,能夠實行您的主張了,那麼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業或王業,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這樣,您動心不動心呢?” 孟子說:“不,我四十歲起就不動心了。”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曰:「不動心有道乎?」公孫丑說:“如果這樣,老師就遠遠超過孟賁了。”孟子說:“做到這點不難,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動心了。” 公孫丑問:“做到不動心有什麼方法嗎?”
在不動心的話題後引出了關於養勇的論述
大家細細體會,關於養勇和孟子講的不動心其實是有很深的關係的。人在畏懼之下心就會明顯動搖,所以有勇方能不動心,所以勇亦是不動心之道。而儒家也把仁、智、勇稱作君子三達德,也不難看出勇的重要。
下面孟子就說了不同的兩個人的培養勇氣的方法,也順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剌萬乘之君若剌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捨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捨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捨守約也。孟子說:“有。北宮黝這樣培養勇氣:肌膚被刺不退縮,雙目被刺不轉睛;但他覺得,受了他人一點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廣眾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國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國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樣;毫不畏懼諸侯,聽了惡言,一定回擊。孟施捨這樣培養勇氣,他說:‘把不能取勝看作能夠取勝;估量了勢力相當才前進,考慮到能夠取勝再交戰,這是畏懼強大的敵人。我哪能做到必勝呢?能無所畏懼罷了。’(培養勇氣的方法,)孟施捨像曾子,北宮黝像子夏。這兩人的勇氣,不知道誰強些,但孟施捨是把握住了要領。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立意在真正的大勇上
前面孟子說孟施捨掌握了培養勇氣的要領,這個要領就是內心要能無所畏懼。這個確實是要領,但卻非是真正的大勇。所以後面就引出了什麼是真正的大勇的話題。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從前,曾子對子襄說:‘你喜歡勇敢嗎?我曾經在孔子那裡聽到過關於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覺得理虧,那麼即使對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嚇;反省自己覺得理直,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
這就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來歷。
所以當我們明白了真正的大勇,並能在真正的大勇上不移其志,雖千萬人阻擋而能勇往直前不退縮。才是真正繼承了這種了不起的精神,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
3 # Dear陳曦
雖萬千人吾往矣,這句是化用孟子的一句話. 原話是這樣的:道之所在,雖萬千人逆之,吾往矣。 意思是:道(真理)在的地方,雖然萬千人(意即很多人)都反對,我也要去追求.
以上只是這句話的字面意思。
給你舉個例子吧。
1966年9月3日,著名翻譯家傅雷在連日遭受“造反派”的批鬥之後,與妻子朱梅馥一起,在上海江蘇路寓所的鋼窗上自縊身亡,傅雷夫婦的遺體被送到了西寶興路萬國殯儀館火化。
在那個年月,這叫“自絕於人民”,是不能收留骨灰的。 這時,一位戴著大口罩的姑娘來到萬國殯儀館,聲稱自己是傅雷的“乾女兒”,領取了傅雷夫婦的骨灰,以傅怒安(傅雷的原名)的名字,送到永安公墓存放。
之後,她還做了一件更危險的事情——匿名給周恩來總理寫了一封信,反映傅雷夫婦是如何含冤離世的,反映她的身邊還發生了許多類似的悲劇。
當造反派終於找到她的時候,不相信這個病弱的小女子有膽量做出這等事來,就追問她“是誰派你乾的?你後面還有誰?” 姑娘回答道:“我怎樣想,就怎樣做,沒人指使,沒有後臺。”“對傅雷的崇敬,對傅聰的愛慕,對他們一家的同情,我完全承認,這是我的全部認識和徹底交代。”
故事中的這位姑娘,名叫江小燕,與傅家毫無瓜葛,甚至還是本就被定為"思想右傾"的"危險"青年。但當人們對“自絕於人民”的傅雷一家避之惟恐不及的時候,她卻站出來,收存了傅雷夫婦的骨灰,為此她自己差點被打成現行反革命。
真正的勇氣不是好勇鬥狠,而是站在真理一邊,只要是道義之所在,即使面對強權和暴力,即使千萬的人阻撓、反對和不理解,也決不氣餒,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回覆列表
道(真理)在的地方,縱使有千軍萬馬天大的困難,我也要繼續前行。
這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