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沂蒙化肥哥
-
2 # 職業新農人
姜瘟病又稱腐爛病、青枯病,是生薑最為嚴重的土傳病害,嚴重著影響生薑產量和品質。能否有效防治姜瘟病的危害,決定著生薑種植的成功與否。
一、姜瘟病的主要症狀
姜瘟病主要侵害生薑的根部、地下莖和地上莖,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可表現症狀;大多數在近地面的莖基部和地下根莖上部首先發病。
1、地下莖發病,開始為水漬狀,黃褐色,失去光澤後,內部組織逐漸軟化腐爛,僅留殘存的外皮。剖開根莖或莖基部,維管束變褐色,在用手擠壓後可從維管束擠出汙白色的膿狀菌液,患病部位後期產生惡臭。根部受害後,呈黃褐色,並逐漸腐爛。
2、地上部分在發病初期葉片萎縮、無光澤、下垂,而後葉片自下而上變枯黃色,邊緣捲曲。地上莖受害後呈暗紫色,內部變黑褐色腐爛,只留有部分纖維(俗稱筋)。在發病過程中,莖上部葉片出現變黃症狀,嚴重是葉片萎蔫捲曲,葉片顏色由黃色變褐,最後枯死。
二、姜瘟病的發病規律
姜瘟病病菌可以在土壤或種姜內越冬、存活。最適宜發病氣溫為25-30攝氏度。5釐米地溫在25攝氏度時易於流行。降雨、灌溉會加劇病害的發生和傳播。施肥不足或追肥過量、氮肥過量的地塊發病重。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重。
三、防治措施
1、種植地塊選址。應選擇地勢高、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生薑。避免連作,選擇與糧食作物、蔥蒜類進行輪作。已發病地塊不建議繼續種植,常發地區可以在播種前使用氯化苦液劑37.7-52.8毫升/平方米,進行土壤消毒。
2、做好姜種消毒。應選擇肥大、無病蟲害、質地硬的姜塊作為姜種。播種前,對姜種進行曬種,並用噻菌銅500倍、農用硫酸鏈黴素150倍液、可殺得1100倍液浸種。
3、加強技術管理。在種植前,應增施有機肥(畝施2000公斤),增施鉀肥,提高生薑的抗病能力。雨季注意排水,遇旱採取噴灌或澆“跑馬水”,避免大水漫灌。在田間發現病株後及時拔除,並帶出田外深埋,並立即使用福爾馬林、漂白粉或石灰水對病穴進行消毒。
4、使用生物菌劑預防。根據鄭春寒研究,使用枯草芽孢桿菌和熒光假單細胞菌(土康元)混合或單施,分別在定植期、小培期進行灌根防治,預防效果較好。最好效果為兩者混施,枯草芽孢桿菌每次10公斤,熒光假單細胞菌(土康元)為2.5升、5升。
5、藥劑防治。當生薑生長到三杈葉時期,就需要進行藥劑預防,可以使用可殺得、琥膠肥酸銅或多寧等細菌性病害專用藥劑。在發病初期,可以使用新植黴素3000倍液、農用硫酸鏈黴素4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7-10天一次,連續3次。也可以使用消菌靈1000倍液,噻菌銅500倍液、菌立克500倍液、施納寧400-600液進行灌根防治。每穴灌根1-2斤藥液,每7-10天一次,連續3次。
回覆列表
姜瘟症狀:
主要危害根莖,大多在近地面的莖基部和地下根莖上半部先發病。病部初為水漬狀,黃褐色,失去光澤,軟化腐爛。僅留外皮。腐爛組織內變為白色粘稠汁液,且惡臭氣味。莖被害部位呈暗紫色,後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在腐爛過程中,由於根莖失去吸收水分的機能,莖上端葉片及收葉出現變黃症狀,嚴重時,葉片萎蔫捲曲,葉色由黃變為枯褐色,最後莖葉枯死。
病原物:
(1)形態:菌體短桿狀單細胞,兩端圓,單生或雙生,大小(0.9~2.0)微米×(0.5~0.8)微米,極生鞭毛1~3根,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汙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
(2)特性:革蘭氏染色陰性。病菌能利用多種糖產生酸,不能液化明膠,能使硝酸鹽還原。從10~40℃均可生長,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0~30℃,耐pH6~8,最適pH6.6。
發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種間抗性有差異。
(2)環境:高溫多溼,時晴時雨,土溫變化激烈易發病,形成流行。6~9月份,每降大雨後1周左右,田間即出現1次發病高峰。
(3)栽培:植地連作、低窪、土質黏重、無覆蓋物、多中耕鋤草和偏施氮肥的發病重。
侵染迴圈:
病菌在土壤及種姜內越冬,並可在土壤記憶體活2年。播種病姜後,在田間零星發生病,透過流水和地下害蟲傳播,造成全田發病,蔓延十分迅速。病菌自傷口侵入,也可由莖、葉侵入維管束,向下擴充套件至根莖,並進入薄壁組織,造成組織崩潰和腐爛,全株死亡。溫度高溼度大的粘質土壤發病重。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
1、預防時,用姜瘟淨進行預防治療
(1)農業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主,綜合防治相結合的措施,選留無病種姜,從外地引進種姜,要進行藥劑消毒處理,消毒藥劑可用波爾多液或草木灰浸液。姜田嚴格實行3年以上輪作,最好採取水旱輪作。深溝高壠栽植,加強田間排水。清潔田園,在栽姜前翻土打石灰消毒,減少病源。姜田增施穀殼質、矽肥作基肥,增施鉀肥作追肥,均能大大增加對姜瘟的抑制,且產量可明顯提高,且又以穀殼灰、矽肥、鉀肥均施姜田更能抑制發病,明顯提高生薑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