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雲說歷史

    習慣了而已!

    清朝以前的幾千年都穿著漢服,突然讓人剃髮易服在情感上是難以接受的,清朝統治三百年人民又習慣了留辮子,當然個別人是利益集團的收益者如滿清官員,也是不願意剪辮子的。

  • 2 # 歷史這樣說

    在清朝,男人最典型的標誌之一,就是腦後的大辮子,無論史書記載,還是影視劇中,都是非常閃亮的存在。

    但漢人對辮子的感情是複雜的,有一個演進的過程,悅史君給大家解析一下。

    漢人在清朝之前,是不留辮子的,雖然也蓄長髮,但跟清朝人的大辮子完全不一樣,屬於境界大開的美感。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陷京師,吳三桂帶清軍與李自成對抗,清軍趁機入關,逐步入主中原。

    清朝人是留辮子的,在攻城略地的同時,他們也想著對漢人的控制,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剃髮。

    漢人沒有這個傳統,再加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訓,他們無法接受剃髮,開始了此起彼伏的反抗。

    清朝人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強力逼迫漢人剃髮留辮子。

    隨著清軍對明軍和各地割據勢力的勝利,漢人的反抗越來越弱,很多人雖然不情願,也只能留辮子。

    清朝的統治越來越穩固,漢人也跟其他族人一樣,一代代生活、成長、發展。

    到了清朝末年,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人,開始意識到了清朝的落後,選擇剪辮子來作為反抗的方式。

    但這樣的人很少,經過清朝200多年的統治,很多人已經接受了留辮子,已經成了一種新習慣。

    同樣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清朝滅亡後,各地強力剪辮子,反而讓不少漢人不適應,這也是一種正常反應吧。

    悅史君覺得,這種反覆不是偶然,說到底,老百姓最苦啊。

  • 3 # 槻濹

    清朝之前在漢文化中,頭髮被人們視為極為重要的東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毀傷的說法幾乎人人皆知,所以當時會反對

    清朝末期不願剪髮,一個是政治形態壓制了300多年,乾隆年間國家修的四庫全書,已經把某些文化層給斷掉。另一個清朝統治時間過長,讓民眾已經忘卻曾經的發,一代代認為辮子才是正統(圖片有侵,馬上刪)

  • 4 # HuiNanHistory

    這是謠言。

    留辮子也好,剪辮子也罷,老百姓的意願根本不重要。多數人都是被動著遵從清朝或民國政府的命令,沒有所謂願意與不願意一說。

    1912年民國政府建立之初,大部分的人都剪了辮子。

    大家剪辮子的舉動與個人的意願沒有關係,有些人可能是被迫的,也有些人可能是主動剪辮子,但是這都不重要。關鍵在於——

    民國政府推行剪辮子的強制政策。

    請問:誰能反對?誰又敢反對?

    就像1644年清朝入關後,也沒幾個人能反對剃髮令留辮子一樣,這都與個人的意願沒有關係。

    例如,當時孫中山就頒佈了《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令》,要求各省都督必須督辦剪辮子的命令。對於抗拒不執行者:

    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遵者,違法論。

    不剪辮子是要治罪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他們對辮子有什麼看法,都不重要。

    當然,確實也有一些人沒有剪辮子。

    像是王國維、辜鴻銘,都繼續留著辮子。這兩位都是當時社會上的知名學者,屬於名流階層。他們不剪辮子,沒人能把他們怎麼樣。

    還有辮子軍的統帥張勳,始終想要幫助清朝復辟。他手握兵權,不剪辮子又有誰能奈何得了他?

    換言之,這些人都是大有來頭的,普通人怎們能跟他們相提並論?

    總而言之,無視政治大背景而談個人意願,其實是一種認知偏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性面板如何尋找控油和補水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