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銳靈動的高勳

    根據天銳靈動品牌策劃多年的實戰經驗,升級品牌形象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思考,想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缺一不可:

    1

    品牌命名設計包括兩個名字:品類名、品牌名

    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首先是選擇一個品類(市場或心智類別),然後再選擇這個品類裡的代表性品牌。例:你想買可樂,你首先想到的是“可口可樂”,其次也可能會買“百事可樂”。(“可樂”是品類名,“可口/百事”是品牌名。)

    品類名:通俗易懂、口語化

    品牌名: 獨特、易記、順口、體現品類(定位)特點。

    例:“農夫山泉”定位是取自天然的礦泉水。品類名是天然礦泉水,品牌名是農夫山泉。山泉讓人聯想到天然(品牌名體現品類特點)。

    當然,更簡單、直接一點的方式,就是地名+品類,比如北京禮物、千島湖有機魚、沂源紅高山蘋果、曹妃甸溼地蟹等等。

    另外,人類的認知習慣是從聽覺開始的。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胎兒在20周左右,開始對音響有反應,30周時有聽覺、味覺、嗅覺和視覺功能,能聽到媽媽的心跳和外界的聲音。

    所以命名首先要考慮的是聽覺,之後是知覺,最後才是視覺!即聽到——理解——視覺記憶(加強)。

    2

    品牌形象(logo)設計的本質:記住

    在中國,最有效的標誌形式是:漢字為主,圖形為輔(如果不能強化品牌承諾,可以去掉)。優點是直觀、易識別傳播。

    這個很容易理解,因為品牌設計的本質之一就是——記住

    這個記住,不是為了記住“圖形”,而是記住“名字”。(名字就是品牌)

    但是往往在這點上,我們的區域公用品牌很容易走向一個錯誤的識別記憶路徑:顧客 → 圖形 → 名字

    要知道,這樣往往會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圖形上,而圖形往往又有兩個問題:

    1、圖形設計走向極端,即越來越複雜化或極度簡潔化

    2、每個人對圖形的理解都不太一樣,所以造成了認知標準上的不統一,記憶度將無限降低甚至為0(包括設計從業者)。

    這個問題,在這裡我不就不展開了,大家只需要記住品牌正確的識別記憶路徑:顧客 → 名字

    曲線繞遠,直線最近。

    所以,如果不利於記憶的設計,那麼就是無用的設計!這是高勳這廝對標誌設計的認知!

    3

    顏色:有效區隔競爭對手,提高識別度的最佳利器

    顏色是最直觀的識別利器,也是最需要重視的一個點之一,因為它是有效區隔競爭對手,提升品牌注意力和記憶力的最佳利器之一,所以你看餐飲企業的麥當勞選用黃色、肯德基選用紅色、德克士選用嫩綠色、華萊士採用深綠色,仔細看,還有很多類似的組合,比如手機行業的OPPO, 順豐(在路上看到黑色的快遞車,不用問就是順豐)等等。

    4

    包裝設計的本質:先是環境設計,再是無聲推銷員

    80%的產品都死在“顧客看不見”上。包裝設計首先是環境設計。產品堆疊擺放在一起時,相比其它品牌要產生強烈的視覺區隔。這樣才會引起顧客的注意,顧客不至於“視而不見”。

    另外,產品包裝如有可能,最好做成標誌性的“視覺符號”,便於在顧客心智中加深印象。比如英國士兵的雞蛋,就直接把自己的包裝設計採用了軍包的視覺符號。

    產品包裝上面,什麼元素最大?

    一定是品牌名。典型的案例是可口可樂、加多寶。很多區域公用品牌把產品放很大,標誌小小的放在角落,這是不對的。

    為什麼品牌名要最大?

    原因:1、如果太小,顧客看(找)不到你;2、品牌名與產品是“遞進閱讀”關係,但很少反過來看,顧客看完產品很少再去找“小小”的品牌名,即使找了也不易記住。

    其次,包裝要扮演推銷員的角色。看廣告對人們來說,是無意識的行為。但看包裝對顧客來說是有意識的行為,因為她就是去買東西的。

    注意觀察超市買東西的人都知道,顧客拿起包裝會從上看到下,從前看到後,再拿幾個不同的包裝去比較。她們在看什麼?看包裝上面那些小字(賣點識別化)。那些文字就是推銷員要說的話。

    你認為推銷員只說一句話就會打動你購買產品嗎?答案是不會的。推銷員肯定要不停的說好多個產品特點,並證明產品為什麼好。最終某個或某幾個特點會打動你。有句諺語:“說的越多,賣的越多!”包裝上主要體現:賣點及令人信服的論據(信任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筍烤五花肉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