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陽簡單生長

    你好!我身邊好多朋友的孩子一年級就要寫週記、看圖寫話,孩子實在憋不出墨水來,家長又沒轍,個個都把孩子送去培訓機構。

    我這裡不是說叫你送去培訓機構,因為問了好幾位家長培訓機構培訓回來寫作有提升嗎?給的答案是“多少有一點的,但是培訓老師就是讓孩子多看書,多閱讀,多寫”。

    我看了培訓學校的教材和留的作業,不在乎就是給你一些好句,教你在什麼場合下用,作業就是給你一些場景,叫孩子用教過的好詞好句描述一遍。

    說實話,我到初中才學會把別人的好詞好句用到作文裡,真不懂有多少一二年級的孩子能這麼運用?即使真會運用,好詞好句是從哪裡來的?最終孩子還是要回歸閱讀。

    不閱讀的話,源泉都乾涸了,哪裡來的墨水?所以培訓老師給家長的建議也只能是多閱讀,多積累,多運用。

  • 2 # 梅子絮絮

    一個人的成長,思想變化是從學習語文開始的。語文的水平重中之重又體現在閱讀寫作上,在高考語文試卷裡,閱讀寫作佔80%,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文學古詩,現代文學等等。所以說,閱讀寫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要從小打好語文基礎。小孩三年級了,正是鍛鍊獨立自主的階段,要引導他慢慢對閱讀寫作感興趣。報名線上輔導課程自然是好,能夠學習就是好事啊。線上主要學習的是寫作技巧和文章結構,就是給你認識一個整體框架。若想在框架裡怎樣填滿屬於自己的(內容)空間,就要靠自己平時刻苦練習,有多少料寫啦,基本功還是要靠自己的。

    第一點:要上好語文課,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除了課前好好預習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堂認真聽課,做好課堂筆記。學會生字,拼音,片語,句子,段落的分析和文章結構。瞭解作者寫作目的,想要表達什麼感情,或者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積極思考,回答老師問題,充分發揮想象力。在課堂一小時勝過課後兩小時,好好把握課堂時間,鍛鍊閱讀思維理解能力。

    第二點:適當買相關年級的作文書做學習參考,每個年級裡每個單元的寫作要求不同,看作文書學習一下別人是怎樣寫的。(記住一點,不能照抄別人的作文,要自己寫才行)。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篇作文是《猜猜他是誰》首先要學會審題,這是寫人物的作文,寫人物就要寫人物的外貌(他長什麼樣的,眼睛,臉蛋,鼻子,頭髮,身材等),著重寫他的性格特點(活潑,調皮,勤學,愛畫畫等等),透過一兩件事來為他的性格做詳細鋪墊描寫,讓大家認識他是怎樣的人,最後總結,讓大家猜猜他是誰。這篇文章的結構大概就是這樣。掌握技巧,詳略得當,不偏離題目。

    第三點:熱愛閱讀,讓孩子養成做閱讀筆記的好習慣。現在的小孩,都喜歡玩手機,上網打遊戲,不喜歡看書,沒有心思看書或者看一會兒就不想看了,煩躁。所以,大人要營造讀書的氣氛,孩子在學習在看書的時候,大人不要當著他的面玩手機,最好關掉一切電子產品製造的噪音。大人要以身作則,做個好榜樣,引導孩子去熱愛閱讀,在網上購買一些書籍。閱讀要有個過程,剛開始是接觸《米小圈放學記》、《馬小跳全集》、《木偶奇遇記》、《小王子》這類通俗易懂有趣的書,然後再接觸《童年》、《大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魯濱孫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在家裡,書房、客廳、沙發、桌子都可以擺上幾本,小孩隨手就可拿來閱讀。不定要求,不限時間,讓小孩自由閱讀;休息日,最好帶小孩去圖書館或書店逛逛,陪伴孩子度過快樂的閱讀時間,豐富了他的精神糧食。

    閱讀和寫作是分不開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看到書中好詞好句好段落,可摘抄在精美的本子上,多讀兩遍或背誦加深記憶。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看完一本書可寫寫閱讀後感,心得體會。書中講了什麼,從書中學到什麼,我又是怎樣想的全都寫下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思想 ,從多角度看,自然有多種看法。要有自己獨特新穎與眾不同的見解。堅持有自己的寫作風格,平時收集的資料題材都是你日積月累儲存的知識小金庫。

    第四點:讓你的孩子堅持練習寫作。“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寫作卻是件費勁的事,有時候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來一句話來,煩躁、鬱悶。但是堅持下去就有收穫,世上沒有哪件事情是可以隨隨便便成功的。身邊發生的事,聽到的,看到的,經歷的都可以當成日記寫。一片落葉,一朵白雲,一顆小草,一樹花都是寫作的題材。在文字中尋找自己的聲音,在煩躁中安撫自己的心靈。寫作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傾聽自己 ,尋找自己。寫出一篇滿意的佳作,就像是自己親手製作出了一件藝術品,淳樸的 ,華麗的 ,崇高的 ,各式各樣,是不是很有趣呢?

    第五點:讓孩子嘗試向網站投稿。有很多文學類的網站徵集文章,題材不限,可以向他們投稿試試,練練筆。如果運氣好啦!一不小心獲獎了,那可就太高興了,有進步,有收穫,就有了動力,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寫作興趣,增加了孩子的自豪感,成就感。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的生活與語文閱讀寫作是息息相關的。從小打好基礎是關鍵,堅持不懈是過程,也許是活到老,學到老才是最好的詮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四大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