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語森林
-
2 # 使用者7933043524214旺
望子成龍,願女成鳳。這都是做父母的希望。可是七份命運,三份打拼,不是沒有道理。很多人平時成績很好,上了考場就不行。而有的人平時一般般的,上考場後,就能考岀一個好成績。教育孩子,應因人施教,引導其熱愛學習。心急吃不得熱豆腐渣。順其自然是每一個家長應認識真諦。
-
3 # 飛魚勸學
這位家長的做法顯然有些令人擔憂,一方面我們擔憂孩子最後還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作業,另一方面,我們也擔憂家長的身體狀況。如果按照某些農村說法,人們可能會說“這孩子太不孝順了!”“太不爭氣了!”但平心而論,問題顯然不在孩子,而在家長。
家長因為輔導孩子而被氣得“引發腦梗塞”,我們認為這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一是“不值得”,二是“方法不對”。
即便是家長沒有引發“腦梗塞”,我們認為這樣的“火爆脾氣”也是不可取的。家長在發脾氣的過程中,會“傳遞”給孩子“三樣東西”:
1.家長會將自己的“壞脾氣”傳遞給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行都來自對成年人尤其是對父母的“模仿”,如果父母不對孩子做出“理性”或“正面”的榜樣,那麼孩子就會“學壞”。父母動不動就是“火爆脾氣”,那麼孩子今後遇事則也會盡顯“火爆脾氣”。
2.家長會將自己的“壓力”傳遞給孩子。
對於孩子的作業,家長一看便懂,但是孩子卻沒弄懂,這個時候家長非常著急,這這種著急是“皇帝不急太監急”。於是,家長便再給孩子講一次或兩次,這個時候孩子仍未弄懂,家長就沉不住氣了,忍不住要打孩子,氣得來真想扇他兩巴掌。但是,家長不會想到,這個時候的孩子可以說“壓力山大”,不懂就要捱打,他們也挺無奈。最後,他們可能反而會產生“牴觸情緒”或者“反抗心理”,乾脆不學了。
3.家長會將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家長們往往會產生“焦慮”,而且會把這種“焦慮”放大,以影響孩子。但是,這種本來出於“好心”的“影響”“敲打”“暗示”,沒想到會帶壞孩子的情緒,損害他們的信心,最終,家長成功地將“焦慮”傳遞給孩子,但孩子卻“承受不起”。
由此可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情緒、過程,對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來說“非常重要”,這將影響到他們今後會抵達到何種高度?!
所以,家長們在給孩子輔導作業時,尤其是“輔導後孩子仍不懂”時,要注意方式方法:第一,及時管控自己的“情緒”。
只要有孩子在面前,家長都應該努力管控自己的情緒,儘量減少“消極情緒”的釋放。尤其是直接面對孩子時,家長更應該“冷靜三思”。一方面,家長絕不能輕易的釋放“消極情緒”,另一方面,家長要“冷靜思考”孩子為什麼還沒弄懂,找到原因,也許就找到了對策。
第二,適當調整對孩子的“期待”。
家長為何會如此“發怒”?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對孩子的“期待”太高了。“期待太高”,孩子達不到要求,而家長又以“高期待”作為標準,會帶給孩子更多的內心傷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實際上也是“不瞭解孩子”的體現。適當地調整對孩子的期待,也許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第三,要注意培養孩子的“信心”。
家長一再發怒,不但會將“消極情緒”傳遞給孩子,同時也會損害其“自信心”。家長應該明確一點,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培養“自信心”比完成作業本身更重要。如果這一次的作業確實完成得不夠好,家長也不能透過“生氣”或“打罵”的形式來教育孩子,這樣就磨滅了孩子的信心,一旦磨滅了孩子的信心,也許今後的學習就完全崩潰啦!
結束語:中國的父母,往往過於憂慮孩子的作業和成績,所以在教育和輔導孩子的過程中,也往往把這種“憂慮”傳遞給孩子。但是,如果方法不對,那麼就如同“雞對鴨說”:父母按照父母的思維進行“批評教育”甚至“打罵教育”,而孩子卻按照孩子的思維進行“牴觸”或“反抗”,兩條線永遠不會交差在一起,這樣的教育有何效果呢?!
回覆列表
陪伴孩子的家長是負責任的家長!
陪伴孩子也是自我成長的一部分,孩子身上暴露出來的問題往往也是家長身上無意識的但真實存在的潛在問題。不顧及孩子的心發展現狀的拔苗助長是一個原因,孩子有自己的視角,有那個特定年齡的思維侷限,這都是我們做家長的要顧及到的問題,不要著急被孩子氣到爆炸,孩子就是孩子!這個階段是一個跨越不了的必經之路!而且能把家長氣到腦梗,那說明親子之間的溝通不在一個層面已經很久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積攢了很多苦悶自卑難過無奈甚至抑鬱!這種不良的互動會讓親子雙方都很受傷,孩子的傷害更大——厭學!自卑!抑鬱!
所以這種時候家長要冷靜,而不是爆發、發洩!靜下來分析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源,也可以多和老師溝通,和其他家長溝通。學習怎麼解決問題。長期下來,家長對孩子會很瞭解了,孩子會什麼不會什麼會很清楚了,出現問題時也不會那麼吃驚了。家庭教育是個系統教育!孩子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學校在變,老師在變,孩子的同伴在變,這個過程中唯一不變的是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