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00891189642

    詞頭、詞尾 古代漢語有些虛字,古人一般把它叫做“發語詞”或“發聲詞”,現代有的語法著作把它叫做“語首助詞”、“語中助詞”,有的語法著作把它叫作“詞頭”、“詞尾”。 可以肯定的詞頭主要是一個“有”字,可以肯定的詞尾是“然”、“如”、“爾”、“若”。還有“其”、“言”、“於”、“薄”四字,在《詩經》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卻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詞頭,暫難作出定論。下面分別作些介紹: (一)有 “有”字作為詞頭,最常用於專有名詞的前面。常見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國名、部族名。例如: 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 《書經·召誥》 朝代名詞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後代,如“有唐”、“有明”等。 “有”又用於某些名詞前面。例如: 予欲左右有民。 《書經·皋陶謨》 還可以用於某些形容詞前面。例如: 不我以歸,憂心有仲。 《詩經·邶風·撀鼓》 (二)其 “其”字用作詞頭,一般用於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前面。例如: 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詩經·唐風·揚之水》 北風其涼,雨雪其滂。 《詩經·邶風·北風》 (三)言,於,薄 “言”、“於”、“薄”用作詞頭時性質相同,都只能放在動詞前面。例如: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詩經·周南·葛覃》 陟彼南山,言採其薇。 《詩經·召南·草蟲》 (四)然、如、爾、若 “然”、“如”、“爾”、“若”主要放在形容詞之後,與形容詞結合在一起充當句子的狀語(有時也用作謂語)。此外還有“焉”、“乎”兩個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如”、“爾”、“若”可以認為是“然”的變形。例如: 天下晏如也。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子路率爾而對。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形容詞後面加上這些詞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都可以解釋為“……的樣子”(古人解釋“為……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應該以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