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研生活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對高校教學有一種誤解,他們認為高校就應該踏踏實實的教學,這本事是不錯的,但是高校的任務其實不只是教學。高校的四大任務分別是:科研、教學、社會服務、文化傳承。

    不可否認,教書育人是高校一項非常重大的任務,並且是主要的任務,但是科研在高校的發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在研究型方面的高校還是應用型的高校,科研起著推動高校發展的作用。

    對於高校教學與科研關係,科研能推進學校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能力。因此高校一定要做到將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不能有所偏頗,利用科研以提升教學質量。

  • 2 # 高校人才真經

    學者們不光是討論現在社會上熱議的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他們更多的是討論教學科研是否能互相促進。一般來說,大家都比較認同科研對教學有一定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從事創新性和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新的研究成果會豐富教學內容。但是,大家對教學是否促進科研並沒有達成共識。有的學者認為,在一些互動性比較強的課堂上,學生會對一些問題提出特別的看法,從而啟發教師的思維。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目前高校教學內容不可能像科研工作那樣前沿,教學和科研工作仍然存在比較大的脫節。我個人比較認同第二種觀點,國內一些研究者透過調研也發現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作用確實是比較小。

    教學對科研沒有促進,那是否存在妨礙呢?很多研究者都認為,教學和科研是存在衝突的,至少從時間和精力上是衝突的。其中教學對科研的衝擊比科研對教學衝擊的更大一些,換句話說,一個一直做科研的人,如果要同時從事教學工作,他的科研會受到較大影響,而另一個一直做教學的人,如果同時做科研,其教學受到的影響會相對小一些。造成這個的原因很多,比較直觀的原因是:教學能力具有延續性,一個教師花一年時間上好一門課後,後面不用再花這麼多時間去準備教學內容了。而一個教師即便花十年做科研,他仍然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往前推進,一旦教學佔用了科研時間,勢必會對科研造成影響。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幾乎所有老師都喜歡一直上上過的課,而不喜歡開新課,喜歡一段時間上同一門課,不喜歡同時上多門課。假想一下,如果讓老師從教學和科研任選一樣,只要完成規定任務就能拿相同的工資,那大多數老師一定會選做教學,因為教學更難考核一些,顯得更容易一些。此外,科研工作能否取得成績,絕大部分因素取決於教師本人,但教學不一樣,還取決於學校的教學條件、教學體系以及生源質量等,尤其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能力。

    基於上面的分析,高校對科研進行額外激勵,而把教學作為教師應該做的事,這是合理的選擇。但目前,由於社會導向問題,以及高校在科研上的不斷加碼,使得天平過多地往科研上傾斜。教師往往在科研上拼盡全力,而在教學上差不多就行。這個問題也已經成為當前高校的一個主要問題。

    我們也翻閱了一些國外的研究成果,對於這種失衡的導向,大家都沒有特別有實效的辦法,或者說大家並沒有真心想要去扭轉。比較好的解決辦法:一是提高教學要求,對教學的基本環節把好關,讓教師對教學不至於敷衍了事。二是培養以教學為特長的教師,鼓勵他們去做教學研究,去編教材,去付出,然後提高他們的待遇,打通他們晉升的渠道。至於那些願意從事科研的教師,也不可能讓他們放棄科研而轉投教學吧。

  • 3 # 哈爾濱新區教師宋鵬程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科研做支撐,大學課堂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教師,必然對教學內容思考的更為深刻透徹,對知識的把握更為準確,教學更易做到“深入淺出”,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與理解。而且,對科研的關注使教師能夠及時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不斷充實到自己的課堂中,彌補了原有課程知識與最新研究之間的“斷層”,這將極大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不侷限於教學內容,在大學課堂中,學者型教師對於學生影響更多的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刻苦的學習精神。

      教學是科研的“隱形動力”,如果缺乏對教學的關注,教師可能會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機會。很多教師覺得,上課、備課、批改學生作業,會佔據做科研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太多,對科研發展“有害無利”。其實不然,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得有一桶水,高質量的教學將會有效推動教師的科研工作。教師要上好課,絕不能侷限於課程知識之內,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寬闊的眼界,這將有助於拓寬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領域。在精心備課過程中,教師需閱讀大量與課程相關的研究材料,這將促使教師對專業問題的深入思考。此外,教師絕不要忽視課堂中師生相互啟發的作用,也許在與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會獲得新的科研靈感。所以,教學可以成為科研的強大動力。

      大學青年教師既不能“浮於”教學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於”科研而拋棄教學,更不能在面臨雙重壓力時一味的抱怨迷茫,而應樹立信心,充分認識教學與科研的內在聯絡,並將這種“聯絡”真正落實於日常教學研究工作中,做一名研究型教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四阿哥和雍正作為親兄弟,關係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