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講史啟智
-
2 # 北國利箭1985
我來回答。
我覺得不僅僅是所謂的謀略問題。
古代行軍打仗都是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這樣規模的戰役,是需要提前準備的。
夷陵之戰發生在221年七月—222年八月。
在這之前發生了什麼?
217年-219年五月漢中之戰
219年七月—219年十二月 襄樊之戰,雖然關羽全軍覆沒,但曹魏損失肯定超3萬多人(降軍就有3萬),龐德被殺,于禁投降。
接連2戰,曹魏損失不小。
所以我認為除了謀略外,還有當時一時間糧草不足以支撐戰役,附近的軍隊尚未完全從襄樊之戰中恢復過來的問題。
222年秋-223年晚春 曹魏伐吳
-
3 # 胡策陌
原因很簡單。第一,劉備敗得太快。曹丕本以為劉孫會長期戰略相持階段。可是做夢也沒想到,陸遜只是一場偷襲遍解決了劉備集團的主力。當曹丕事後,趁火打劫時,東吳集團已經做好了準備。
第二,孫權會裝孫子。當劉備大兵壓境時,孫權毫不猶豫相曹丕遣史,稱臣,納貢,成功迷惑了曹魏政權。使曹丕相信,孫權這小子沒出息。
第三,曹丕太嫩了。如果是曹操在世,一定在孫劉決戰時,狠狠地給他們來一下。曹丕卻不具備老子的戰略眼光,不夠很辣。
-
4 # 微史春秋
最主要的原因是魏文帝曹丕。
“秋,七月,漢主自率諸軍擊孫權,權遣使求和於漢。”
“八月,孫權遣使稱臣,卑辭奉章,並送于禁等還。”
在劉備準備征伐孫權的時候,孫權向曹魏稱臣,魏文帝十分高興。
大臣劉曄勸建議不能接受孫權的請和,而應該率軍渡江伐吳。
劉曄獨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劉備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往乘其釁,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耳。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劉曄認為孫權請和一是退曹魏之兵,二是借聯合曹魏向蜀漢施壓。魏國應該乘機伐吳。
但是曹丕不聽,他認為:
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不若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後也。”
曹丕認為伐來降者,以後來歸降的人就寒心了。
這裡看見曹丕還是不夠果斷,這時天下三分,還有什麼其他來降的。
曹丕不但想接受吳降,更像乘機襲擊蜀漢後方。
孫權的目標完全達到了。
曹丕的謀略和其父曹操相比差了太多。
此外曹丕固執地接受吳國請降,還在於太輕信他人。
初,吳王遣于禁護軍浩周、軍司馬東里袞詣帝,自陳誠款,辭甚恭愨。帝問周等:“權可信乎?”周以為權必臣服,而袞謂其不可必服。帝悅周言,以為有以知之,故立為吳王,復使周至吳。
浩周、東里袞都是之前于禁的手下,是魏將,孫權派這兩人拜見曹丕,曹丕向他們打探訊息。
浩周認為孫權是真心臣服,而東里袞認為孫權不會服。
但是曹丕認為浩周的話有道理。
想想曹丕對回來後的于禁的態度,他竟然輕易相信浩周的話。
而浩周也是悲劇,在東吳是孫權對他很少,使得願意堵上一家人姓名為孫權擔保。
結果呢,他被孫權給忽悠了。
說到底是曹操太感情用事。他堅持接受吳國稱臣並封其吳王,還給孫權“加九錫”。
等到劉備被孫權大敗,孫權稱臣的事也就不難恭敬了,曹丕才大怒,要去伐吳。
孫權一手牌將曹丕耍的團團轉。
只能說,一個極好的機會被曹丕錯過了。
天下三分,兩強相對,曹魏無動於衷絕對是失策。
-
5 # 刪繁就簡347
曹魏在吳蜀夷陵大戰沒有出手的原因是:
1.吳蜀兩家畢竟是聯盟多年共同抵抗曹魏,聯盟兄弟兩家打架,曹坯雖然對外一向主張征伐,有實現統一理想,但他不敢出手,怕兄弟聯合一致對他下手,畢竟曹魏是吳蜀的公敵。
2.孫權在220年,攻打漢軍使關羽敗走麥城並殺了他及兒子關平,為防備劉備報復,與魏國曹丕修好稱臣,還送回俘虜于禁,還說把兒子孫登也送到魏國做人質。曹魏接受孫權為臣,曹坯拜孫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這樣吳蜀夷陵大戰爆發,曹坯沒有了出擊孫權的理由。
3.蜀漢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帶5000人駐紮在長江北岸,防範曹魏乘機下手。
吳蜀兩家在準備夷陵戰役的同時,都沒有忘記曹魏這個強敵,並且還都很重視曹魏,都沒有給曹魏留可鑽的空子。因此吳蜀兩家能不分心的好好在夷陵戰役中較量了,上面幾點分析大致就是曹魏沒有出手的原因。
回覆列表
史料中記載:劉備派遣使者試探性的想聯曹攻吳,曹丕拒絕了。孫權向他稱臣時,他同意了。因此並未明著舉兵南進。但大機率的是暗中還是做了趁吳蜀兩敗俱傷之際,舉兵南下的計劃,可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劉備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吳蜀戰爭迅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