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向青山
-
2 # 金十七讀歷史
在杯酒釋兵權後,宋太祖趙匡胤針對地方勢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
1、從地方廂軍中抽調精壯,補充到中央禁軍。北宋初年,中央禁軍20萬人,到北宋中期,增長到80萬,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名號即由此而來。這一措施保證了中央對地方的軍事優勢。
2、控制地方財權。在地方設轉運使,相當於今天設在各地的國稅局。負責收取地方稅收後上繳中央,地方只留一小部分。這樣,斷絕了地方對抗中央的財政基礎。
3、各州設通判以監督各州知府,知府下達的命令必須通判副署才能生效,通判還可以向皇帝單獨奏事,彙報知府在地方的施政得失。
這三項措施分別從軍事、財政和政治上對地方釜底抽薪,使其喪失了對抗中央的可能性,真正起到了強幹弱枝的做用。可以說,北宋在防範地方坐大,加強中央集權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使得五代十國的亂象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
3 # 道中玄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又是如何將地方上的兵權集中到中央的?
建隆二年七月,趙匡胤透過戲劇性的"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功臣宿將掌控軍隊的大權,並透過一系列改革任命新的禁軍將領。將大宋帝國的主力軍隊緊緊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實行一種集權統治。
但是,要把所有權利都掌握在皇帝的手裡,還面對著一大難題。那就是獨霸一方的地方割據勢力還沒有觸及,該如何處理這個關乎中央集權的大問題,中央和地方的權利關係,怎麼控制?
開寶二年也就是公元969年十月,趙匡胤召集了一些地方的節度使到京城述職。述職完以後趙匡胤在御花園裡邊宴請這批地方節度使同席吃飯(其實這又是一次杯酒釋兵權)。在吃飯期間趙匡胤就發表喝酒感言,講了一番自己思考了很長時間的話:你們這些人都是國家的老臣,長期駐紮在重要的地方擔任節度使,非常的辛苦勞累,應該升職在京享受優待!
第二天,趙匡胤就下了一道命令,將所有參加酒宴的這些節度使全部免去原有職務,讓他們去當環衛官。宋代的環衛官是什麼:第一關官階特別高,都是二品,三品的大員。第二名頭大,什麼太子太傅,大將軍等等。實際上沒有任何實權。
這樣就把地方上的實力派軍權一下子全收了,一律留在中央任高官(沒有任何實質權利)。這就是趙匡胤在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中間,採取的絕招∽集體撤藩!
為什麼那些曾經戰功顯箸的節度使會心幹情願接受呢?
其實,在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就開始整頓禁軍,他把京城禁軍按照花名,年齡大的,年老體弱的統統給裁了。(保留軍籍,仍是現役軍人,軍俸減半。幹後勤保障,不打仗)。每年從地方上補充!地方上怎麼補充?趙匡胤搞了一個兵樣!按照一定的身高,一定的體重等。然後拿這些兵樣到地方軍隊選人送到京城,經過訓練後補充到禁軍中。這樣年年選拔,弄的中央禁軍的力量越來越強,地方上節度使的軍隊卻越來越弱,已經不成比例了。最後把那些將領們請到京城喝個酒,說你們勞苦功高,別那麼辛苦勞累了,留在京城做官吧。在這種情況下,地方節度使哪來能量領著那些老弱病殘的兵與中央軍抗衡呢。只能乖乖的交出軍權,由中央集中管理。
-
4 # 成武—九
趙匤胤黃袍加身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前朝藩鎮飛揚跋扈的局面,決定對軍事政治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在一次宴會上巧妙地解出了,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的兵權,廢出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司,然後選一些沒有資歷的人擔任禁軍將領,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掌握軍政大權,但是調兵權和領兵權分開,這樣有利於相互制約。
地方將領派文官去擔任,還要定期調動,把全國的精兵強將都調到中央來,便於控制,把老弱病殘計程車兵派到地方去,這樣一來,地方上也沒有力量和中央軍抗衡。雖然趙匤胤這樣加強了中央集權,效果相當不錯,讓不懂軍事的文官擔任將領,造成了宋朝後期巨大的災難。
回覆列表
1、宋朝軍隊的主力是禁軍,而禁軍一半以上是駐守在京城的,這就是“守內虛外”,與漢唐完全相反。
2、禁軍每年都要換防,但統帥並不隨地易防,這就是所謂的“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防止將領大權獨攬。
3、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充當地方有名無實的節度使。比如禁軍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與禁軍侍衛司馬步都指揮使韓令坤都是這樣被接觸兵權的。
4、禁軍的軍權一分為三: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統轄,這便是三衙。
但三衙只能練兵不能調兵,禁軍的調動權歸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樞密院自然直接由皇帝指揮。
樞密院可以調兵,但領兵出站皇帝會另選將領指揮軍隊,同時必須按皇帝親自制定的作戰方略打仗,不得修改。
所以,趙宋的這種制定確實杜絕了將領專權篡位的可能,但也使宋朝從此無法產生真正的名將。
漢有韓信、衛青霍去病,唐有李靖李績蘇定方,明有徐達常遇春藍玉,宋朝開國名將是誰?一個連開國名將都宣告不顯的王朝,如何開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