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兒奇玉
-
2 # 文石齋主
南宋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記載了宋代文人雅緻生活的“四事”或“四藝”:“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此四藝者,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其中的“燒香”,被譽為“一縷沉馥馨香,舒緩俗世煩憂”,說明了“燒香”在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雅趣和意義。
中國用“香”歷史,可追溯至春秋之前,歷代不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甚至有文人感嘆“無香何以為聚”。盛唐時期調香、薰香、評香已成為高雅藝術,香道文化儼然成形。宋代發展更達到鼎盛,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讀書,一邊享受氤氳香氣,一邊讀經談畫論道。
但宋代的香與前代大不相同,在宋代以前,香是高官貴族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宋代因對外貿易發達,海外香大量進口,香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進入了“尋常百姓家”、特別是一般文人的生活,香的品種逐漸增多,“印香”(又稱“香印”)就是其中一種為文人、社會大眾喜愛和廣泛使用的香。
宋代的製作方法主要是把多種香料搗成碎末,混在一起,用蜂蜜、白芨、薔薇露等加以調和,封閉在容器內,埋入地下地下“窨”一段時間,然後將香料取出,做成小塊的“香餅”、“香丸”或搗成粉末,作為成品使用。
宋代人們尤其鍾愛花香型“燃香”,為了將花香攙進香料,宋朝人發明了一種“花蒸香”,具體制作方法是:選一種樹脂類原料如沉香、檀香、棧香,切成小片或小塊,稱為“香骨”,將其餘新鮮花朵一起放進容器密封,放入蒸鍋中小火緩蒸,這樣就讓沉香、檀香、棧香的香氣與花香混為一體,形成複合香型。當時常用於製作“蒸香”的鮮花有荼蘼、茉莉、梔子、桂花、梅花等。
而宋代“印香”的主要製作方法,是將幾種特定的香料粉末連同香粉混在一起,倒入預製的木製“香模”中,把模子倒扣,形成一條連綿不斷的“香帶”。“香帶”經晾置成型,呈現出帶有不同寓意的花紋,標有時辰刻度,點燃香頭,“香帶”就勻速燃燒,燒到預製的“刻點”,人們就能知道到了什麼時刻。宋代有條件的人們、商鋪把“印香”當做時鐘,尤其文人舉行宴會,就會請製作“印香”的手藝人來“打香篆”,製作“印香”,既計量時刻,又以香氣增加氣氛。
燒香或“燃香”進入文人的生活,文人們當然不吝用詩句記錄、讚美給他們帶來無限情趣的香料、燃香的享受。“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陰》寫道: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其中的“瑞腦”即一種香料,又稱“龍腦”,即“龍涎香”,是採自抺香鯨胃中的一種名貴的動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它與麝香的香韻幾乎是所有高階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既含麝香氣息,又微帶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著一種特別的甜氣和說不出的奇異香氣,其留香性和永續性更是其他香料無法比擬的,要比麝香長—倍,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氣長達數百年。詞中的“金獸”,即銅製獸型香爐。
生活時代早於李清照的著名詞人蘇軾不僅愛焚香,也愛自己調香。 他調製的“雪中春信”,據說是古代最美的香之一,能於雪天聞到梅花開之意境。這款香的誕生,有一段如同傳說般的故事。
相傳當年蘇軾為合出早春梅花初綻時的香氣,整整用了7年,一直不滿意。直到宋哲宗元五年正月初七的一場突至春雪,蘇軾取出御賜的羊脂玉碗,吩咐愛妾和侍女取999朵梅花的花心之雪放於其中。再將炮製好的種種香料按順序配好,終於配好“雪中春信”。
蘇軾在被貶赴海南儋州途中,還曾購買10多斤檀香,並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並作詩讚道:“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表示焚香靜坐有養生健體之功。
回覆列表
香篆也稱為香印,從宋代起,出現了各種香材研磨混合的方法,稱之為合香。合香加蜜後可製成香丸、香餅,也可以粉末的形式使用。為了便於點燃,合香粉可用模具壓印成固定字形或花樣,然後點燃,循序燃盡。這種方式稱之為“香篆“。壓香印的模子稱之為”香篆模“。在宋人筆記中有印香的記載。《夢粱錄》卷十三,“諸色雜貨”條雲:“且如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見支請香錢而已。王建《香印》 詩“閒坐印香燒,滿戶松柏氣“。
-- 香篆製作 --
1.理香灰(將香灰倒入器皿中,約器皿的3分之2,將灰打松)
2.平灰(使用平爐器將香灰理平,香灰不能過松)
3.放入香模(雙手手指由內向外輕輕的將香模放入器皿的中央)
4.填香粉(使用香勺在圖案的凹槽處放入適量的香粉,再輕輕的用香鏟推平)
5.起香模(雙手手指由內向外輕輕的將香模從器皿中慢慢拿起)
6.切香(將線香點燃,把火點切入,引燃香粉)
7.品香(因燃點大,所以不要太近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