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ianchi
-
2 # 湯圓糊了
老莊一類:他妻子死後,他意識到只是迴歸了。看得很淡~
魏晉王羲之:齊彭殤為妄作,一死生為虛誕。
蒙田:熱愛生命。害怕死亡,又不怕死亡~
哈哈ヾノ≧∀≦)o
瞎叨叨了
-
3 # 轉運中的幸福
古代人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
自古以來,誰都怕死,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帝王們,他們個個怕死,捨不得他們應有盡有的榮華富貴,至高無上的皇權,尤其是秦始皇幾度尋找長生不老藥,四處巡遊找什麼仙丹妙藥,其不知,卻死在了求長生的路上,慘兮兮,憾兮兮!敗兮兮!亡兮兮!如果他不把生死看待的那麼重要,一心一意來管理朝政,如果他把生死看淡了,把他的大兒子扶蘇老早重視起來,也不至於讓奸人李斯惑害死,造成有才有能力的人冤死了,正因為秦始皇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導致他一手葬送了秦國快速滅亡,這個古代先例,警示人們,對待生死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這是誰也躲不過的,這是人生必然!自然規律,是命不可違!還是恭敬的接受吧!我的回答完畢!
-
4 # 東方國學
大概兩千多年前,有個人的老婆死了,他不但不傷心,反而拿著木頭盆敲起來,而且一邊敲一邊唱歌。這時候,有一個叫惠子的人看到了,就指責他說,“你跟她一起生活,現在你老婆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反而卻敲起木盆,還唱歌,太過分了”。
大家猜的沒錯,惠子指責的這個人就是莊子。
在莊子看來,生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她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為我自己所有。現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經安靜地迴歸渾沌混一的初始狀態,躺在天地萬物的大房子裡,如同秋去冬盡,等候春天重新來臨。
莊子追求的是一種齊萬物、齊生死的至高境界。萬物與我同一,不分彼此,只有如此,我才可以消除我作為人的種種限制,才可以自由自在地成為萬物。
與逍遙的莊子相反,孔子非常注重現世。
孔子認為,莊子的逍遙是虛假的,僅僅在純粹精神上的逍遙。事實上,這種逍遙,一旦碰到餓肚子的時候就會原形畢露的了。但是反過來,莊子又可能認為,餓死了就可以徹底跟萬物齊一了。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就是說對於那些虛無縹緲的死後的事情,孔子避而不談,把主要精力放在現世之中。
不得不說,有一件事情儒家處理的非常巧妙,比如對於父母的逝世來說,作為子女的一定十分悲痛,但是儒家想出了一套守孝規則:守喪三年。在服滿以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實際上,儒家是要把那種父母逝世的無形悲傷化解於這樣有形的形式之中。也就是有形在儀式中表達了無形的感覺。並且在有形的儀式中表達著子輩與父輩代際之間傳承。
就像當代人所謂的儀式感,當代人的感覺已經淡化,所以不得不透過儀式來加強感,而古人卻用儀式來弱化那種強烈的感。
可惜的是,在歷次批孔運動中,把這種儀式當成封建腐朽的東西加以批評。。。
-
5 # 今古大觀
古代一般人和現當代一般人看待生死都是一樣的,愛生怕死。螻蟻尚貪生,何況人也。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熱愛生命是人的天性。
但在生死關頭,有時候我們要做出選擇的時候,如何選擇?古人的選擇給我們以很好的回答。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千古留傳的詩句,是宋末三傑之一,民族英雄文天祥寫的。也是他自身的寫照。面對元世祖忽必烈親自許以高官的勸降,毫不動搖,英勇就義,時年47歲!可以生,他選擇了有骨氣地死!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是清代詞人李清照寫的。寫的是西楚霸王,寧死不肯過江東的故事,相傳項羽兵敗臨死之前,本來有機會逃生。他的手下勸他去江東避難,以圖東山再起。項羽看大勢已去,無顏見江東父老,拒絕渡江……項羽雖然勇武無比,但很多地方無可取之處。他最後這樣看待生死,得到了後人的讚揚。
就像孟子說的:生和義不能兼得時,捨生取義。
不光古代,就是近、現代也有很多教給我們怎樣看代生死的故事:像面對鍘刀的劉胡蘭,睹機槍眼的黃繼光;焦裕祿,孔繁森……先烈和人民公僕都是捨生,為國為民而死!
當然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也有受不了貧苦,擋不住誘惑,耐不住逼迫,貪生怕死!不惜出賣民族、國家利益,選擇為自己而活的,他們的結果是千夫所指,罵名千載!
回覆列表
古代人和現代人一樣,有看淡生死的,也有看重生死的。
看淡生死的有儒家,如孔子就說過:
“朝聞道,夕死可矣。”
捨身取義這句語就來至於儒家,中國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所以中國古代出了不少忠臣義士。
但道家就看重生死,道家的吐吶之法其實就是一種養生之道,老子上了天宮成為了太上老君,還要在天上砌一座八卦爐來煉製仙丹,引的地上的小道士們紛紛效仿,每個道觀都在研究煉製長生又老的丹藥,受道家影響,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就出了數不清的貪生怕死之輩。
所以古人和今人一樣,對生死各有各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