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16499836712

    周文王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子。商紂時為西伯,亦稱西伯昌。在位五十年,死後周人諡西伯為文王。

    周族九世至太王古公亶父時期,由於受外族部落侵擾,被迫遷徙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陝西扶風縣)。周族至晚在武丁時期已經接受過商王朝授予的官爵。武丁時期的甲骨卜辭中有“令周侯”(《甲》436)的記載。

    文王的父親季歷繼位後,秉承古公遺道,發展農業,推行仁義,“諸侯皆向之”。在加強與商的政治聯絡的同時,利用侵伐,擴張實力,使周族成為商 朝後期的一個強大部族。商王文丁(太丁)憂患不斷強大的周族威脅,伺機殺死了季歷。《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十一年(公元前1114年)、周公季歷伐翳徒之戎、獲其三大夫、來獻捷。王殺季歷。”

    《史記·周本紀》載:“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文王繼位後,周族在治國興邦的國策中,又多了一項重要使命——戡商復仇。他在位50年,(約前1105年—約前1056年在位)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但文王認為滅商時機尚未成熟,需等待時機。這一戰略思維在《周易》中用《需》卦來闡述,卦象為上坎下乾(水天需),意為水在天上,方雲而未雨。“需,待也;待,時也”。南宋著名理學大家呂祖謙解釋為“大抵天下之事,若能款曲停待,終是少錯。故容忍守靜,敬慎待時,處需之道也”。然而,孔子未能悟透文王心機,認為周文王得了天下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商,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論語·泰伯》記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孔子把文王韜光養晦,待機而動的滅商戰略行為理解為“至德”,正是思想教育家和政治家的區別,這點也說明孔子的《易傳》並非完全符合《周易》本義。

    西周國力逐漸增強壯大,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文王因崇侯虎向商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7年,後得釋歸。《史記·周本紀》:崇侯虎譖西伯於殷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竹書紀年》記載,“二十三年,囚西伯於羑里。”(今河南省湯陰縣城北的羑里城)。

    蘇轍《古史》曰:“文王方幽囚憂患,乃因古八卦為六十四,為之卦辭、爻辭,謂之《周易》。”文王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肩負著興周滅商的重要使命,被囚時已經80多歲高齡,隨時還有被虐殺可能,他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寫好遺書——興周戡商大計,還要保證這一戰略計劃不被商紂擷取,能夠順利以遺書的形式交給周族。孔子在讀完《周易》後,非常推崇,說了句“不佔而以矣”,後世的荀子也說“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至今沒有發現文王用六十四卦預測的史料記載,可以確切的說文王不會算卦,《周易》也不是用來算卦的。

    在《日者列傳》中進一步闡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治天下”。從考佔發現看至少在商代晚期,數字卦就已經流行,而且一直影響到西周春秋戰國以後。殷墟甲骨、磨石上的數字卦和西周金文、陶器以及戰國楚簡上的數字卦,是一脈相承的。

    至此看出,文王是以六十四卦為載體,託附自己的政治主張,治國方略之遺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洗去頭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