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6]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南韓、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7-9] 中文名魯迅別 名長庚、風聲、尊古等國 籍中國民 族漢族出生地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職 業公務員、教師、作家畢業院校南京礦路學堂、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中途棄學)[10]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11] 中國翻譯文學的開拓者[4] 中國現代思想解放先驅 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偉大導師[12] 代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原 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才[2]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6]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南韓、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7-9] 中文名魯迅別 名長庚、風聲、尊古等國 籍中國民 族漢族出生地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職 業公務員、教師、作家畢業院校南京礦路學堂、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中途棄學)[10]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11] 中國翻譯文學的開拓者[4] 中國現代思想解放先驅 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偉大導師[12] 代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原 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