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建秋的世界
-
2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在二戰時期,瑞士在軸心國的包圍下始終保持了中立,而沒有遭到入侵,實在可以稱得上是奇蹟。不過這個結果既不是希特勒大發善心,跟海牙公約更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在強權國家(不止是納粹德國)眼中,國際條約什麼的只有在對自己有利的時候才有效,否則就是廢紙一張,中立在希特勒眼裡是不存在的,像丹麥、比利時、挪威、荷蘭、盧森堡這些中立國,個個都被他踩在腳下,所以德國沒有入侵瑞士絕不是出於對其中立地位的尊重。
1941年至1942年的歐洲,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都處在軸心國的控制下,唯有位於歐洲中央的瑞士保持中立。
儘管在二戰爆發前,希特勒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宣稱“無論什麼情況都尊重瑞士的中立”,但實際上希特勒非常敵視瑞士,在1941年6月他在與義大利領袖墨索里尼和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會談中毫不掩飾對瑞士的敵意,他稱瑞士的人民和政體都是令人厭惡的,是新德國不共戴天的敵人。納粹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也曾公開談論過德意兩國瓜分瑞士的可能性。德國是在1940年6月25日,也就是法國投降的當天開始制定入侵瑞士的計劃,最初為“綠色”方案,後改為“樅樹”行動,起初計劃投入21個師,從奧地利-瑞士邊界和法國-瑞士邊界發起進攻,後來壓縮到11個師,但義大利軍隊將出動15個師從南面同時進攻,投入兵力大約在30萬到50萬之間。不過,這項計劃最終被束之高閣,從未實施。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有染指瑞士的意圖,但瑞士軍隊總司令吉桑上將(右)對這種威脅保持了高度警覺。
關於希特勒沒有入侵瑞士的原因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原因是,瑞士對於德國的入侵行動始終保持高度警覺,常備不懈。瑞士雖然是個小國和永久中立國,但非常重視國防建設,實施全民皆兵的軍事動員體制,在20世紀30年代加大國防投入,提高軍隊的現代化水準,國防預算達1500萬瑞士法郎,佔全部預算的15%,而在1935年德國公然廢除《凡爾賽和約》後,瑞士的國防預算更猛增至9000萬瑞士法郎。
二戰時期在阿爾卑斯山區巡邏的瑞士士兵,複雜的地形和準備充足的瑞士軍隊使得德軍進攻瑞士的難度相當大。
在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當天,瑞士軍隊總司令亨利·吉桑上將就釋出了總動員令,瑞士軍隊現有的三個軍分別向東、西、北國境線展開,同時啟動各項動員計劃,甚至從48歲到60歲的男性公民中都動員了10萬人作為後備軍。9月7日,吉桑在聯邦議會上表示:“全部瑞士軍隊可以在10分鐘內做好戰鬥準備!”瑞士軍隊在國境各處利用地形地貌修建了大量國防工事,囤積物資,以利於長期堅守。在1940年夏季,吉桑又修改了防禦計劃,透過節節抵抗遲滯德軍的進攻,逐步放棄北部的平原丘陵地帶,將主力收縮到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堡壘地帶,堅持長期游擊戰。可以預見,德軍即使佔領了瑞士,也將陷入極為困難的山地游擊戰中,恰如他們在巴爾幹地區所面對的。
在瑞士的山區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經過精心偽裝的防禦炮臺,這類國防工事幾乎遍及瑞士全境。
除了進攻上的困難,德軍也將付出高昂的佔領成本,而佔領瑞士能夠帶來的戰略利益卻微乎其微。相比之下,保持瑞士的中立顯然能夠給德國帶來更多的利益,首先,瑞士發達的國際金融業對於德國的戰爭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用於轉移財富和洗錢;其次,瑞士的中立地位也可以作為德國與西方進行外交斡旋和利益交換的孔道,也是重要的情報來源。所以,希特勒選擇保留中立的瑞士也是出於實際利益的考慮。
回覆列表
瑞士是一箇中立國,沒錯,但是瑞士是中立國,不代表它沒有武裝。
中立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泰國那種,不管誰來都是爺。
還有一種是瑞士這種,就是一個刺蝟,到處都是武裝。
前一種,你想找個汪精衛,你都不需要去打,後一種,你打了以後會被扎的滿身血。
瑞士不好打瑞士看起來小,其實挺不好打的,瑞士山多,渾身上下全是武裝,舉個例子
這看起來是一個房子
實際上裡面有大炮
看起來是個石頭
其實是個大炮
瑞士的山上藏滿了這種性質的大炮
哪怕是個破木屋子都有一個大炮
瑞士人整個把地下掏空,地道能藏好幾百人,瑞士的銀行家能開飛機,公路能起飛戰鬥機,德軍當時是裝甲兵團,適合平原作戰,不適合山地作戰。
瑞士錢多,而且不是自己的錢全球各個國家都有錢存在瑞士。
瑞士要被打了,各個國家的黃金那可就真沒了。
而且一旦瑞士被打,其他國家也沒法兌換他國貨幣了。
瑞士自從1516年全面執行中立政策,也是因為如此,各國才會放心的在瑞士存錢。
存的多了,各國金融基本上都會和瑞士繫結,導致瑞士一被打,倒黴的首先是其他國家。
所以瑞士被打了,各國哪怕處於自己的利益考慮。都會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