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鏡花水月223397772
-
2 # 來看世界呀
太極雙魚圖最初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而可能是一些漩渦或者太陽的變形體,表達早期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後來才進化演變成太極雙魚圖,象徵事物陰陽兩面。
人類早期也和現代人類一樣有很強的抽象思維,看到的東西就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會透過繪畫繪製一些所見所聞。較早的人類文明時期,人類的實力還比較弱,洪水來了害怕,太陽太厲了造成乾旱也害怕,被大自然按地上摩擦,因此人類很崇拜自然的力量,也靠腦補或者祭祀來效仿自然,當然也可能是最初人類對“美”、數學的認識,弄出來各種影象。漩渦狀的紋路不止在中華大地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部落中存在,在其他早期人類文明部落也出現過。
演變成現在的太極圖案用了多久不清楚,但是多多少少和以前的人類經歷有點關係,最初沒有太極那樣蘊含著那麼複雜的觀念。最早的時候,由於人類實力的限制,通常只在較小的一片區域活動,儘管也會遷徙,但是由於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資訊傳遞技術,一片區域的人類部落就算見過大熊貓,也無法傳遞給更遠的人,即便文字出現後大多數人也是見不到熊貓的。目前幾個公認的說法沒有一個認為是來自於大熊貓。
太極魚圖在後來的發展中,成為了代表中國一些古文化的學說、哲學體系的代表圖案,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出來的,而是將很多人的經驗、認識融合在一塊形成的。
-
3 # 天清子
《易傳·繫辭上傳》記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上古的先民,沒有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思想一片混沌,思想有多混沌,人類心中的世界乃至於宇宙就有多混沌。到後來,傳說中的華夏始祖之一的太昊伏羲氏,站在前輩智者們的肩膀上,立杆測日,畫出先天太極圖。 一年365-366天,每一天都記錄日影的資料,將這些資料點按照古人的思維連線起來,就成為了最原初的太極圖。進而太極生兩儀,陰陽始分。 太極圖生成之前,智慧的先知們也逐步發現了四時的規律,在一年當中,日夜平分有兩個點,就是春分和秋分;白天最長有一個點就是夏至,冬天黑夜最長的有一個點就是冬至(在太極圖中能看出來),四個點產生了四象(四個象限),所以兩儀生四象。 進而產生四象的內涵: 原初內涵:少陽、老陽(太陽)、少陰、老陰(太陰)。 從數學角度論四象為:七、九、八、六。 從方位角度論四象為:東、南、西、北。 從一年季節論四象為:春、夏、秋、冬。 從飛禽走獸論四象為:青龍、朱雀、白虎、玄武。 從五行的角度論四象為:木、火、金、水。 四象規律確定後,進而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點。進而四象生八卦。正所謂四面八方,四正四隅,一幅太極八卦圖,展現了上古先民的時空觀念。 而後,八又增加四而成為十二,十二月,十二時辰觀念確立,十二乘以二為二十四,進而二十四節氣觀念確立。 圖4 太極的陰陽本源是:人類立足於地球,觀測太陽一年之內兩次經過日夜平分點(春分與秋分)的往返運動(本質上是Sunny直射赤道兩次),從而產生了上半年陽生至陽極,下半年陰生至陰極的“陰陽”運動。太極圖是陰陽此消彼長的影象表達(當然演化至今,陰陽思想的內涵遠不止原本的那樣)。 詳細說明: 如圖2所示,冬至點是1,夏至點是中間的13,13這個點有一根立杆,參考圖1所示,冬至正午日影最長,所以日影點在1(圖2),夏至正午日影最短,在北迴歸線上的就是沒有日影(在其他緯度日影最短時就可經過換算,對映成中心點13,或者是讓圭表傾斜一個角度,讓夏至正午太陽針對斜立杆沒有日影即可),在於立杆點13,春分點在7,秋分點在19,空心原點實際上是冬至的復歸點,代表測日影之始。在上古時代,曾經是以冬至作為一年的開始,流傳至今仍有這樣的俗語:“冬至比過年大。(粵語說就是冬至大過年)”如圖2所示,把24節氣的24個特徵點,加上覆歸點,用平滑的弧線連線,就勾勒出先天太極圖的線條,將左上半部分以陽表示,右下半部分以陰表示,然後古人做了一下調整,將右半部分的節氣上下倒轉,從圓周上形成24節氣的順序迴圈,冬至為一陽之初動,陰極而陽生,夏至為陽極而陰生,結合圖4看,冬至點是黑色之極,白色開始的點,夏至點是白色之極,黑色開始的點。
綜上所述,太極圖的靈感並非是來自大熊貓,而且來自古人實踐中總結出大自然規律的智慧!
回覆列表
太極圖的靈感並不是來自於大熊貓,而是我們先人根據萬物執行的規矩而得的。
萬物離不開陰陽兩種性質,現在的計算路的根本也是二進位制1和0卦也如此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都是陰爻和陽爻組成的。而陰陽這兩種性質完全對立又怎麼形成世界萬物的呢?我們祖先非常聰明從生活中發現只有像太極圖一樣的執行與交融才能使得兩種相互對立的組織相互融合,並且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種現象兩者之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依存,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正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兩者是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則缺一不可。
可謂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