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哥話歷史

    劉寔的《崇讓論》是在魏滅蜀漢以後,司馬昭父子社會威望和權力倍增,魏晉更替在即。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排位、職位分配,新政理論觀的樹立和各種積痾的修正等軟體建設是統治階級的當務之急。

    劉寔(220年―310年),字子真,平原郡高唐縣(今山東高唐)人,漢章帝劉炟第五子濟北惠王劉壽後裔。劉寔少年貧苦,靠賣牛衣(給牛禦寒的披蓋物)為生。

    父親劉廣雖是斥丘縣令,可惜很早就過世了。劉寔和弟弟劉智小時候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有時還要去外面當乞丐討吃的。即使窮到要飯,劉寔依然不忘記讀書。手裡一邊纏著繩子幹活,一邊還在背誦書籍。劉寔學問淵博,人品端正,聲聞遐邇,享譽四方,尤其精通《春秋》三傳。有一次州郡來考察人才,有人推薦劉寔為秀才,但劉寔拒絕了。 拒當州郡秀才的劉寔來到洛陽,很快尋到一個負責代表地方官府,定期向朝廷彙報當地社會經濟與財政收支情況的職位。靠著聰明才智和出色的工作成績,劉寔得到司馬昭的賞識,後遷任尚書郎、廷尉正、吏部郎,被賜予循陽子爵。當上高官後,劉寔卻仍保持清廉作風。

    劉寔妻子盧氏生下兒子劉躋後就去世了,大戶華氏就打算把女兒嫁給劉寔。劉寔推辭不了,最終還是娶了華氏生下兒子劉夏。劉夏隨媽不隨爹,什麼美德都沒學會,卻學會佔便宜。劉夏受賄案發獲罪,劉寔也因兒子被免官。因劉寔畢竟是司馬氏的死黨,很早就跟司馬昭鬧革命了,沒多久劉寔又任大司農,主持全國農業工作,又因為劉夏犯罪再被免官。

    反正年紀也大了,劉寔乾脆回到山東高唐老家。有人問劉寔:“您品行那麼好,而兒子不成器。為什麼您不好好教育兒子向您學習呢?”劉寔搖搖頭說:“我的所作所為沒有任何人教我。性格決定命運,教也沒用。”劉寔對兒子顯然很失望,但也無能為力,只能表示獨善其身。

    沒過多久,朝廷再次起用劉寔。82歲的劉寔才告老還鄉,朝廷賜給他侯爵的身份,賞賜金錢無數。這時,天下已不太平,司馬氏互相殺來殺去。劉寔被亂軍劫掠,可老劉寔就是命硬身體也棒,竟然成功逃脫一口氣跑回老家山東。

    晉惠帝駕崩,劉寔親自駕著牛車,從山東老家出發,千里跋涉來到洛陽到晉惠帝陵墓前弔唁。晉懷帝司馬熾即位後,又授劉寔為太尉。劉寔推辭再三不被允許,一干又是兩年。晉懷帝此時這才起草詔書,放劉寔回鄉繼續為國效力,劉寔成為中國最早的中央顧問。

    魏晉更替與秦漢易位不同,它是以和平方式完成朝代易名。司馬氏父子一方面清除異己,另一方面建議忠誠老將建言獻策,就如何處理朝中舊戚新貴爭鬥、君臣之間和群臣之間等級尊卑順序事項提出建議,以便為魏晉國號、鞏固自身統治做好輿論、方案各方面的準備。作為眾多西晉理想政治狀態設計者之一,劉寔提出《崇讓論》。它從批評官吏選拔和各級在職官員的政治生態入手,希望找到一種既是官吏選拔的合理評價標準又能保持入仕官員有序上升,還能維持官場上官員之間一團和氣的有效方式。劉寔的《崇讓論》深入探討了構建新型統治集團內部不同階層和等級之間政治秩序的指導思想與進入統治圈的政治成員必須秉持的倫理操守。

    作為官員選拔的吏部郎,劉寔長時間地觀察並感受到魏末官場內部的爭鬥和動盪,目睹了司馬氏父子掌權以來諸多高官重臣的官海浮沉,認為其中原因是普遍缺乏“讓”。只有“讓”的方式才能解決從魏帝到百官在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中迅速新型君臣關係的實際。因此,他提出已入仕計程車人面對官場中不同等級的職位和職務應該根據才能和經歷互相退讓,使自己肩負最合適擔綱該職務的重任。

    《崇讓論》提出的新的政治格局意味著統治階層發生了重大改變,認同這種名與實變化,對司馬氏父子的三叩九拜是新的政治關係的表現。

    劉寔是司馬氏父子的死黨,堅定地站在司馬氏父子陣線這一邊,所以他提出的新型政治關係是有侷限性的。

  • 2 # 漢州夢華

    劉寔字子真,平原郡高唐縣人。三國至西晉時期重臣、學者,漢章帝劉炟第五子濟北惠王劉壽之後。

    劉寔出身寒苦,但他品德清潔,好學不倦,最終通曉古今。初以計吏身份進洛陽,調任河南尹丞,後遷任尚書郎、廷尉正、吏部郎,封爵循陽子。西晉建立後,歷官少府、太常、尚書等職,進爵為伯。杜預伐吳時,以本官兼鎮南軍司。因子劉夏受賄獲罪,而被免官。後被起用為國子祭酒、散騎常侍。元康初年,進爵為侯,漸升太子太保,加侍中、特進、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兼冀州都督。元康九年(299年),拜司空,遷任太保。其後轉任太傅。

    劉寔年少時貧窮,拄著棍子徒步行走,每逢到了休息的地方,不打擾主人,柴水一類事情都自己料理。等到地位名望通達顯赫,常崇尚儉約樸素,不追求華麗。雖然處於榮耀受寵的地位,但在居住上沒有府第宅院,所得到的俸祿,用於贍養幫助親屬故舊。雖然禮教衰微,而他自己按正道行事。妻子去世,按苴杖居廬的制度辦喪事,到喪事完畢都不與女子同床。輕薄的人笑話他,劉寔也不介意。

    永嘉四年(310年),劉寔去世,年九十一,諡號為元,著有《左氏牒例》、《春秋條例》、《春秋公羊達義》等。

    劉寔寫《崇讓論》是因為在三國時期,因世俗上競爭過盛,廉潔謙遜的品德缺損,於是著書來矯正世風。

  • 3 # 瘋癲史鑑

    劉寔是一個出身貧寒品德高尚,學識淵博卻不善教育子女,最終壽終正寢的福報之人。

    晉書裡提到,光祿大夫劉寔,寒苦自立,終始不衰,年同呂望,經籍不廢,以為之保。

    這個寒苦自立說的是劉寔小時候靠賣牛衣(供牛禦寒用的披蓋物)來養活自己。不過劉寔人窮志不窮,放牛的時候手裡纏著繩子,嘴裡還誦讀著詩書,這份堅持從始至終都沒有衰落,所以劉寔為人知識廣博、通曉古今,有《左氏牒例》、《春秋條例》、《春秋公羊達義》等著作。

    劉寔這麼有才學品行高尚卻不擅長教育子女,因兒子劉夏受賄獲罪,而被免官。有一次劉寔回老家,鄉親們就問他,"您品行高潔一世,而幾個兒子不能遵循。為什麼不每天教誨,使他們知道過錯而自行改正呢!"劉寔卻說:"我所做的,是我所聽到看到的,而不是世代傳下來的,難道是反覆教誨就能得到的嗎!"

    後來劉寔又被啟用任大司農,結果又因為劉夏犯罪再被免官。好在劉寔個人能力比較強,最終又被啟用為國子祭酒、散騎常侍。愍懷太子司馬遹剛被封為廣陵王時,大選師友,以劉寔為師。沒了孩子坑爹拖後腿,劉寔官運亨通,一路升職加薪。元康(291年―299年)初年,進升爵位為侯,逐漸遷任太子太保,加任侍中、特進、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兼任冀州都督。元康九年(299年),策封為司空,遷任太保,轉任太傅。

    辭官的路上雖然被打仗的軍隊搶劫了,不過劉寔福大命大安全的回了老家,劉寔去世,時年九十一歲,諡號元。

  • 4 # 葉青漁

    如果說西晉司馬氏的整個朝堂是一個爛泥潭,那麼這位劉寔可以算是西晉朝堂中的一股清流了。

    雖說劉寔按嚴格意義來說,也屬於世族,但他確確實實是一個寒門子弟。在西晉那種世族掌天下的情況下,作為寒門的劉寔能一步步做到太尉太傅,可見其政治才能也算不錯的了。

    當然,這不是說劉寔與西晉朝堂中許多世族人同流合汙,他能做到高官而壽終正寢,確是因為他做人的高德品行,並不因為自己身居高位而驕奢淫逸,放縱享樂。相比於許多寒門士子一朝得勢而轉變為貪官汙吏者,劉寔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面鏡子,沒有因為掌握權勢而變得墮落。

    唐代貞觀名相房玄齡曾評價劉寔“清身潔己,行無瑕玷。”可見其是個潔身自好的人。

    其中,有一個劉寔與石崇的典故可證明他的潔身自好。這石崇可是西晉時有名的“富豪”,以權位之身,劫殺商戶得來的錢財。

    有一次劉寔去石崇家中做客,在上廁所時,看到有深紅色花紋帳幕,墊褥很是華麗,兩個奴婢手持香囊。劉寔以為是臥室,於是退出,笑著對石崇說:“我誤入了你的內室。”石崇卻說:“那是廁所。”劉寔說:“我清貧之人未曾享用過。”於是去了別的廁所。

     

    這短短的現象,可見西晉大世族的普遍豪奢,同時也可見寒門出生的劉寔的品行,活生生的鮮明對比。劉寔當時能在石崇家做客,可見其當時的地位比石崇並不低多少,這種世族間的往來在西晉是很普遍的。這一短短對話,正是劉寔品行的體現,至少他沒有同流合汙。

    當然,劉寔能潔身自好,並不代表他的子嗣也能如此。古往今來,坑爹的孩子可是數不勝數,而劉寔正是這種情況,他兒子仗著他的權勢大收賄賂,以至於他曾經數次被罷官貶職。

    有人曾經對劉寔說過,你品行高潔,而幾個兒子卻不能遵循你的品行,那麼你怎麼不每天教誨他們,使他們知道這些過錯而自行改正呢?

    劉寔則說,我所做到的,是我所聽到看到的,而不是世代傳下來的,這難道是反覆教誨就能得到的嗎?

    由此可見,劉寔雖自身自律,為人有品行,卻是不善於教化子嗣的。劉寔的這話也是有一定正確性的,畢竟一個人的品行如何,確實是取決於他自身的自律與所作所為。別人教沒教過你是一回事,主要的還是得看自己。而劉寔確實也做過教化禮儀之事,儘管別人也比較認同他的觀點,但由於時代背景,他也終究只能做到獨善其身,而那些人是不會去理會的。

    除了個人品行之外,劉寔也算是個聰明且能看清局勢的人,尤其是在看人這一方面。

    在《三國演義》裡,劉寔也曾短暫出場,當然此時已經進入了三國末期,離三國歸晉已不遠。演義中的劉寔與正史還是相符合的,反正演義裡他也只是醬油角色。而他的聰明及識人高明之處在與鄧艾與鍾會伐蜀的這件事上,當時鄧艾鍾會兩人可謂是威風凜凜的去伐蜀,時人與百官都為之讚歎,唯獨這位劉寔笑而不語。

    為什麼笑而不語?當時太尉王祥見此也問了劉寔,為什麼笑,是鄧艾鍾會此次領軍伐蜀不能成功嗎?劉寔說,不是,此次伐蜀定然功成,只是鄧艾與鍾會兩人恐怕從此不能回來了。

    果不其然,蜀漢滅亡之後。在姜維的挑動與司馬昭的暗中操作下,鄧艾與鍾會兩人,相互殘殺,最後司馬昭成了最終贏家,把這些存在的威脅一一剷除。由此可見,劉寔對於局勢與看人之準,更是在後來能壽終正寢,無疑也算是老狐狸一枚。有那麼一點老狐狸賈詡的味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新女孩該如何穿搭才能變為“驚豔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