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模式不商業的時代,中小企業如何生存?
巴菲特的午餐上,段永平問:“你有什麼是不可以做到的?”巴菲特回答:“不借錢,不做空,不懂的不做。”
段永平又問:“你看一家公司首先看什麼?”巴菲特說:“商業模式”。段永平恍然大悟。
“網際網路+”時代,為什麼企業越來越關注商業模式?
創新者藉助網際網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顛覆和重塑整個商業世界,我們的傳統企業在焦慮中尋求突破的方向。
隨著市場的飽和,企業發展已經遇到成長邊界的天花板了,曾經各種有效的經營管理手段已經變得力不從心了。
因此,企業變得非常迷茫,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讓更多企業疑惑的是,在自己的企業步履艱難的時候,有的企業卻在一夜之間躍居行業巨頭,過去我們強調做企業要專注,可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向無邊界競爭和跨界融合。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很任性的話,他說:“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改變銀行”。於是,餘額寶誕生了,餘額寶推出半年規模就接近3000個億;
Google不僅做搜尋引擎,現在也延伸到可穿戴裝置,無人駕駛汽車,手機等高科技領域,成為一家科技型公司;
在網際網路時代,顛覆企業競爭對手經常是來自行業以外的市場。
當人們憧憬新能源汽車的時候,我們發現不是來自老牌的福特,通用,也不是以精細管理聞名的豐田,而是來自行業之外的特斯拉,同樣顛覆酒店行業不是來萬豪、雅高、希爾頓等國際大型酒店集團,而是來自名不經傳的共享模式Airbnb。
難道我們經營企業真的毫無規律可循?
答案是否定的,網際網路時代一定要有所變,有所不變,不變的是商業本質,變的是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其實就是商業的邏輯,就是在實踐中應用商業模式的邏輯思路。
很多人做生意,最後倒閉的原因只有兩個,一個是不會創新等死;一個是創新後找死。
真正的高手永遠都是走在創新的最前端,這樣他們才能保持與不同人的區別,當普通人學會使用高手的手段的時候,高手已經開始尋找另外一種創新模式了。高手之所以成為高手,因為他們始終遵循這樣的基本原則:
◆商業的重心正在從“物”轉移到“人”。
◆商業的驅動力正在從“流量”轉換為“關係”。
◆商業的衡量標準正在從“價值”轉換為“價值觀”。
成功的商業模式一定是精心設計的!
第一步 排兵佈陣
商場如戰場,佈陣很重要。佈陣就需要有兵,你的產品就是兵。
做方案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產品的屬性,確定好自己準確的客戶群體,然後再發力。
第二步 勘察地形
佔據有利地勢才能勝利。根據周邊商業環境,競爭對手情況等,設計方向就不一樣。
一定要深入研究競爭環境,不要急著考慮充卡送多少,一定要認真分析競爭環境。一定謹記位置和周邊環境這兩點,這兩點是成功的重中之重。
第三步,知己知彼
確定你的客戶群體,鮮明客戶標籤。
客戶群體確定,才能知道客戶群體的真正需求,不鎖死客戶群體,就找不到真正需求,就找不準槓桿。客戶群體不一樣,採用的手法不一樣。要杜絕千篇一律。
第四步,找準靶心
營銷的靶心就是客戶需求。
需求分兩種,第一是物質需求,第二,是心理需求。
第五步,師出有名
我們做任何活動之前,一定要找到合適的理由,否則很容易被客戶曲解和誤會,得不到信任。
比如公益、愛心、開業等,必須找到足夠的理由,不然人們會認為賣家賠錢肯定不會賣,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必須製造稀缺理論。
第六步 稀缺理論
限人/限客戶資格,限時,限量(三限理論)
完美的東西不值錢,只有稀缺的東西才值錢,越限制,越爭搶。
第七步 聲東擊西
三個要素:產業鏈、產品群、身份轉移
什麼是身份轉移?如,美容院,顧客消費後變成了股東,股東又可以變成推廣員。你給客戶發提成他不願意要,但如果是股東自己的店,給他三張卡,讓他送出去,他就容易接受了。所以你看,一個設計主張,就完成了好幾個目的。
好的商業模式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為消費者創造更加優惠、方便的服務,讓消費者拍手叫好的模式,你才有機會,有成功的可能。任何一個好的專案或者商業模式的誕生都是基於消費者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痛點而誕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更好的服務解決消費者的痛點。
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話:方向錯了,奔跑也沒有用。
無模式不商業的時代,中小企業如何生存?
巴菲特的午餐上,段永平問:“你有什麼是不可以做到的?”巴菲特回答:“不借錢,不做空,不懂的不做。”
段永平又問:“你看一家公司首先看什麼?”巴菲特說:“商業模式”。段永平恍然大悟。
“網際網路+”時代,為什麼企業越來越關注商業模式?
創新者藉助網際網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顛覆和重塑整個商業世界,我們的傳統企業在焦慮中尋求突破的方向。
隨著市場的飽和,企業發展已經遇到成長邊界的天花板了,曾經各種有效的經營管理手段已經變得力不從心了。
因此,企業變得非常迷茫,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讓更多企業疑惑的是,在自己的企業步履艱難的時候,有的企業卻在一夜之間躍居行業巨頭,過去我們強調做企業要專注,可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向無邊界競爭和跨界融合。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很任性的話,他說:“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改變銀行”。於是,餘額寶誕生了,餘額寶推出半年規模就接近3000個億;
Google不僅做搜尋引擎,現在也延伸到可穿戴裝置,無人駕駛汽車,手機等高科技領域,成為一家科技型公司;
在網際網路時代,顛覆企業競爭對手經常是來自行業以外的市場。
當人們憧憬新能源汽車的時候,我們發現不是來自老牌的福特,通用,也不是以精細管理聞名的豐田,而是來自行業之外的特斯拉,同樣顛覆酒店行業不是來萬豪、雅高、希爾頓等國際大型酒店集團,而是來自名不經傳的共享模式Airbnb。
難道我們經營企業真的毫無規律可循?
答案是否定的,網際網路時代一定要有所變,有所不變,不變的是商業本質,變的是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其實就是商業的邏輯,就是在實踐中應用商業模式的邏輯思路。
很多人做生意,最後倒閉的原因只有兩個,一個是不會創新等死;一個是創新後找死。
真正的高手永遠都是走在創新的最前端,這樣他們才能保持與不同人的區別,當普通人學會使用高手的手段的時候,高手已經開始尋找另外一種創新模式了。高手之所以成為高手,因為他們始終遵循這樣的基本原則:
◆商業的重心正在從“物”轉移到“人”。
◆商業的驅動力正在從“流量”轉換為“關係”。
◆商業的衡量標準正在從“價值”轉換為“價值觀”。
成功的商業模式一定是精心設計的!
第一步 排兵佈陣
商場如戰場,佈陣很重要。佈陣就需要有兵,你的產品就是兵。
做方案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產品的屬性,確定好自己準確的客戶群體,然後再發力。
第二步 勘察地形
佔據有利地勢才能勝利。根據周邊商業環境,競爭對手情況等,設計方向就不一樣。
一定要深入研究競爭環境,不要急著考慮充卡送多少,一定要認真分析競爭環境。一定謹記位置和周邊環境這兩點,這兩點是成功的重中之重。
第三步,知己知彼
確定你的客戶群體,鮮明客戶標籤。
客戶群體確定,才能知道客戶群體的真正需求,不鎖死客戶群體,就找不到真正需求,就找不準槓桿。客戶群體不一樣,採用的手法不一樣。要杜絕千篇一律。
第四步,找準靶心
營銷的靶心就是客戶需求。
需求分兩種,第一是物質需求,第二,是心理需求。
第五步,師出有名
我們做任何活動之前,一定要找到合適的理由,否則很容易被客戶曲解和誤會,得不到信任。
比如公益、愛心、開業等,必須找到足夠的理由,不然人們會認為賣家賠錢肯定不會賣,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必須製造稀缺理論。
第六步 稀缺理論
限人/限客戶資格,限時,限量(三限理論)
完美的東西不值錢,只有稀缺的東西才值錢,越限制,越爭搶。
第七步 聲東擊西
三個要素:產業鏈、產品群、身份轉移
什麼是身份轉移?如,美容院,顧客消費後變成了股東,股東又可以變成推廣員。你給客戶發提成他不願意要,但如果是股東自己的店,給他三張卡,讓他送出去,他就容易接受了。所以你看,一個設計主張,就完成了好幾個目的。
好的商業模式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為消費者創造更加優惠、方便的服務,讓消費者拍手叫好的模式,你才有機會,有成功的可能。任何一個好的專案或者商業模式的誕生都是基於消費者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痛點而誕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更好的服務解決消費者的痛點。
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話:方向錯了,奔跑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