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記憶如火
-
2 # 唐燏00
古代人在生產生活和休閒中慢慢發現寒來暑往,鴻雁遷徙,陰晴圓缺是有規律可循的。又經過長期細心觀測,發現月亮一個圓缺大約三十天多點,於是就管三十天叫一個月。又發現十二個這樣的月整好是一個寒來暑往,於是就管這個十二個月的一迴圈叫年啦,從而時間單位年和月的概念也就定下來啦。如果就這樣數算日子開始還行,可後來發現不行,因為每月都差不多是多出來半天,所以凡是制定日曆的人都會置閏年或閏月啥的,都不太一樣。如果所用日曆不一樣,人們就不可以準確合約,很多事就不能做成,所以每個國家都會頒佈統一的歷制好方便人們工作出行。但是由於世界大交往的方便頻繁,所以世界上每個國家一般用有利地區發展的日曆外,大都會同時並用公曆即基督元年紀元,全世界就是這樣做到統一時間和日期的。
-
3 # 歷史裡的女人
華人的年曆有多久遠?早在上古時期就流傳下一套曆法。
據傳伏羲創立曆法為十月太陽曆,一年十月,一月三十六日。女媧將曆法改為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歲末加五天,這些都是根據天象觀測得來的。
到了四千多年前的五帝時代,堯帝在位期間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歷法。
堯帝對後人的最大貢獻就是制定與現今太陽迴歸年的節令劃分十分相近的一個曆法,還組織實施了大規模的日月星辰觀測工程。在陶寺遺址就發現了當時的古觀象臺和圭表,可見當時的曆法制定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
堯帝時期,人們透過觀測星辰位置的變化來判斷當時的時節。據史記記載,春分時節就是黃昏的時候,朱雀七宿出現在正南方,這時候就百姓開始春事準備,鳥獸乳化交尾;夏至則是蒼龍七宿的心宿出現在正南方,這時候百姓盡力耕種,鳥獸換上稀疏的羽毛;秋分則是玄武七宿的虛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這時候百姓收割莊稼,鳥獸羽毛更生;冬至則是白虎七宿中的虛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百姓進入室內居住,鳥獸生出細毛來保暖過冬。此外曆法還規定一年366天,設定閏月來正定各年四時。
至於國外,不是很瞭解,不過大致也是從觀測日月星辰開始的,星星月亮就在那裡,所以慢慢也就統一了吧。
所以古人的智慧真是高深莫測,仰望一片星空竟然流傳下來沿用千年的歷法規則,令人歎服!
-
4 # 創城共建
在蘇美爾出土的一些教科書,內容涉及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以及地理、天文等多種科學。蘇美爾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曆法。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剛剛露出月牙來的這天為開端,以月亮最圓的一天為月中,以月亮又變成月牙的那天為一月的終結。一年十二個月中有六個月每月30天,另六個月每月29天,全面共354天。這同地球繞行太陽一週的時間相差11天多,過兩年就差一個月,這就叫年日不足,他們就設定閏月加以補充,就是第二年或三年加一個閏月,即一年有13個月。
瑪雅文明的遺址中,有一個被稱為螺旋塔的著名天文觀象臺,它在瑪雅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這個觀象臺因在內部有螺旋形的梯道和迴廊,屋頂也呈半圓形狀而得名。塔體總高雖僅約12.5米,到它建在兩層高的平臺上,四周視野遼闊。設計者充分了解觀測的條件和需要,使塔內厚牆在觀測室內形成的視窗連線也變成觀測的工具。
瑪雅的天文學家算出了太陽曆一年的時間為365.2420日,精確率遠超當時的世界水平。他們將一年分為18個月,每月20天,再加上5天的禁忌日,總共365天。每年度從冬至那天開始,第一個月叫亞什。瑪雅的歷法與農業季節聯絡相當緊密,有播種月、收割月、舉火月(即燒荒地)等。
中國古代的歷法,既不是以太陽年為基準的陽曆,也不是以月亮年為基準的陰曆,而是陰陽合曆。一年平均十二個月,六個月各30天,六個月各29天,這是因為月亮盈虧形相變化的週期在29和30天之間,全面總共354天。而太陽年四季往復的週期約為365.25天,比月亮年多11日左右,這樣積累三年以後則會差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古人為使月亮的平均長度與太陽年吻合,及與四季寒暑匹配,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閏月。
《堯典》中說,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怎麼置閏呢,三年一閏還差一點,不夠精確,五年閏兩次,又多了一些,後來改成十九年閏七次。經過這樣調整,月亮年與太陽年基本趨於一致,平均每年365天多一點。在殷、商時期,中國就開始置閏了。
中國特有的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太陽曆創立的,每個節氣約15.22天左右。後來根據太陽的移動速度,加以調整,冬至節氣14天多,夏至16天多。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而定的,表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的二十四個站點。
中國古人精測天文、精製曆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回覆列表
月,主要是觀察月亮公轉來的,即月亮繞地球轉動,大約30天左右(這個具體演進就不清楚了)。
年,就是地球公轉的時間了,即地球繞太陽轉動週期,大約365。
至於,如何統一就不清楚了。畢竟,中國大部分人比較看重農曆,即陰曆。而官方為保持交往便利,一致使用陽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