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INO銀
-
2 # 宸
劉備晚年最怕自己死了後,東吳與魏國乘新君剛立攻打蜀國,同時也預料到自己死後可能會內部不穩,所以他當時對東吳的態度應該是聯合為主,史書記載劉備去世的前一年十月剛與東吳簽訂了和平協議。
同時,從劉備讓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這一點也能看出劉備對待東吳的觀點,因諸葛亮的戰略思路就是隆中對,所以表示劉備還是很認同聯吳閥魏的思路。
其實方面不是大意失荊州,諸葛亮後期的地位絕對沒這麼高,而對待東吳的態度也不會如此的微妙。
-
3 # 雲飛061832
劉備晚年想滅掉東吳,不光因為關羽,更主要是為蜀國著想。蜀吳兩國地緣相連,同時吳國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劉備一直想取東吳,可惜他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他無時無刻不在提防著北面強大的魏國的威的脅。三國之間都是相互利用相互制衡的關係!
-
4 # zhengtao11
關羽死後劉備就準備報仇,加上張飛被殺,更讓他失去了理智。不顧諸葛亮的勸阻起兵伐吳,違背了原來聯孫抗曹的方針大計,致使火燒連營,病死白帝。伐吳之前蜀漢軍事應該是鼎盛時期,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到諸葛亮北伐時期可能還沒有恢復之前的水平,這可能算得上蜀漢未能最終統一天下的一個原因。
-
5 # 張仲民
如果把一個人的最後十年稱作晚年的話,則自公元214年劉備軍佔領成都開始,到223年白帝城託孤,其與東吳的關係,就是從聯盟出現裂縫,到矛盾激化至極端,到被動地迴歸聯盟的過程。
這裡面,劉備沒有明確的語言來闡述對漢吳關係的看法,但從其行為中,可以總結出來。
劉備對漢吳關係的看法,其核心取決於雙方實力的對比,也就是說,劉備的指導思想,就是如果有能力吞併,則吞併;沒有能力吞併,則採取務實的態度,與之聯合,以便於對抗北方的曹魏。
從公元215年開始,東吳鑑於劉備已經取得益州,變派人前往索還荊州,此時,劉備採取的“外軟內硬”的策略,一方面藉口益州不穩,等取得涼州即歸還荊州,一方面派大將關羽領兵鎮守荊州,也就是說,在明面上不與東吳撕破臉皮,力求保持著赤壁之戰時雙方締結的聯盟。而關羽在荊州,一方面拒絕與東吳方面和親,一方面與東吳方面不斷產生軍事摩擦,都應該視為是劉備認可的。
到關羽戰死,劉備盡起全軍伐吳,他不是僅僅基於“義氣”而為關羽報仇,而是指望收到多重利益。首先是他認為,與東吳開戰,有取勝的可能性,這個勝算,不是定量分析的結果,而是拿與北方曹魏開戰的勝算,進行對比而來,也就是說,他認為跟曹魏開戰沒有勝算,而與東吳開戰勝算要大一些;其次,他認為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可以獲得在收買人心的效果,如果取勝,那就更在全國範圍內獲取這種效果;第三是更有利於統一內部。
這裡面,諸葛亮是最反對與東吳開戰的,他認為,對吳開戰,無論勝敗,都將面臨被北方曹魏威脅的險境。諸葛亮以旁觀者(參謀長)的清醒,知道,劉備軍取得荊州、益州,不是因為自己強,而是因為對手太弱;而劉備由於親自領兵作戰,感覺到自己好像無比強大。
等到夷陵之戰慘敗,劉備才徹底清醒過來。臨死將兒子託孤於以諸葛亮為首的顧命大臣,其實就是被迫肯定了諸葛亮與東吳結盟政策的正確性,認可並讓諸葛亮放手去做。
回覆列表
當時作為漢朝皇帝的劉備最想滅掉吳國,因為吳國的地盤都是投機取巧弄來的,沒有經歷過什麼戰爭戎馬一生的劉備很是不服氣!!然而三國關係,只能相互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