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斯拉法葉
-
2 # 世界教育動態
“洞穴喻”是揭示受過教育的人與沒受過教育的人本質不同
楊光富/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一書中作了一個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過教育的人與沒受過教育的人本質的不同及相關問題,人們一般稱之為“洞穴喻”(Allegory of the Cave)。他以這個比喻主要闡明瞭他基本的政治主張,即透過教育培養哲學王來管理國家。洞穴裡的人是常人(也就是普通人),而走出洞穴之外的人則是哲學王。
洞穴喻”在《理想國》第七卷中有詳細描述在《理想國》第七卷的開篇中就對“洞穴喻”進行了闡述,它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形式世界和理念世界的過程前者是特立獨行,自由求索的愛智者或有識之士,後者是逆來順受、畫地為牢的傻瓜或無知之徒。
“洞穴喻”的內容回顧設想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呆在那裡,被鎖鏈束縛,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頭無法動,看不見洞壁反方向的東西。在他們後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築有一堵矮牆,如同木偶戲的屏風。人們扛著各種器具走過牆後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牆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認為影子是惟一真實的事物。如果他們中的一個碰巧獲釋,轉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物體,他最初會感到困惑,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甚至會認為影子比它們的原物更真實。
如果有人進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Sunny下的世界,他會更加眩目,甚至會發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後才能看Sunny中的事物,最後甚至能看太陽自身。到那時他才處於真正的解放狀態,會開始憐憫他的囚徒同伴、他原來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時間去適應洞中的黑暗,並且會發現很難說服他們跟他走出洞穴。
“洞穴喻”的象徵意義洞穴喻中涉及到太陽、洞穴、囚徒等多個方面。 其中, 太陽象徵善的理念。 常人所見的,實際是“真”與“美”的物件的影子,而不是其本身。走出洞穴的人,喻指哲學家,而囚徒喻指常人。走出洞穴,看到事物本身,看到善的理念,這就是柏拉圖心目中的哲學家,是所謂的“受過教育的人”。而常人則如那些被縛的囚徒,看見的只是影像,聽到的只是回聲,他們既已經習慣於此,也就不覺得自己生活在Phantom世界中,這樣,他們便跟真理無緣。
囚徒被拉出洞穴的過程則類似於透過教育而獲得啟蒙的過程柏拉圖認為,首先需要區分兩個世界,即可見世界、可知世界。在可見世界中,人們可以接觸的又分為兩種,一是實物的影像,二是實物本身。囿於影像世界的人,就是常人,能看到實物的人,已經朝洞口前進了一步,他們有似於古希臘的智者,擁有的只是“意見”。在可知世界中最後看見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後看見的東西乃是善的理念。
柏拉圖明確聲稱囚徒與我們相像,即是說他們代表人類的狀態;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過程則類似於透過教育而獲得啟蒙的過程。我們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對上面事物的觀照解釋成是靈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過程。洞穴喻對於後來的政治和教育理論影響甚巨。
回覆列表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借蘇格拉底之口描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假設一群囚徒自出生起便居住在一洞穴之中,洞穴通向外面,人們的脖子和腳被鎖住不能環顧,只能面向洞壁。他們身後有一堆火,火和囚徒間有人拿著器物走動、火光將囚徒身後器物的影像投在前面的洞壁上。由於囚徒不能回頭,不知影像的來源,以為這些影子是“實在”,用不同的名字稱呼它們並習慣了這種生活。當某天,其中一個囚徒偶然掙脫枷鎖回頭看火時,便會發現以前所見的是影像而非實物;他繼續努力走出洞口,眼睛受Sunny刺激,他什麼也看不見,只是一片白光。他不得不回到洞內,追悔莫及,恨自己看清了一切,發現了“真實”,但“真實”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這個寓言故事其實反應了人類探索真理過程中的某種困境:真理或許並不如我們所期望的那麼美好,然而追求真理,又是人的天性,一旦注意到某種“真理”,我們就無法回頭,無法再回去原先的矇昧狀態。
就如“日心說”取代“地心說”的過程,歐洲宗教勢力威逼利誘,阻止新知識的傳播,企圖抹殺真理,但無數已經走出洞穴的“囚徒”們,他們無法如教士們的意願,重新返回洞穴,假裝什麼也沒發生。於是布魯諾被送上了火刑架,洞內那些“從未走出洞穴的囚徒”迫害他。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是建立在其理念論上的。他認為,萬物背後還有個完美形態的“理念”,具體事物不過是它的“影像”。人類不過就是個洞中囚徒,被“影像”或“表象”迷惑,被感官造成的“Phantom”所包圍,無法認識掩藏在其下的“真實”。
哲學家的使命就是追求真理,以其無盡的好奇心撥開眼前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