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父母、兒女和社會都有責任。
一、父母親的責任。兒女小的時候教育缺失,或著教育方法不當,要求不嚴,甚至過於嬌慣和溺愛,使兒女形成了自私自利的品格。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和顧及別人的感受。長大後,只主張自己的權利,忽視了自己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只要父母無限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不要、不聽父母的建言,父母只能像保姆那樣幹活和忙碌,其他事項一律不得過問,自己的地盤自己做主。父母對於兒女的不良行為,說輕了,兒女無所謂,說重了,不但兒女不高興,連兒媳婦和女婿也都得罪了。所以,即使兒子媳婦和女兒女婿錯了,也一忍再忍,一讓再讓,生怕小兩口因自己鬧矛盾,不和睦,給兒女添麻煩,自動放棄自己的權利和尊嚴。如此惡性迴圈,使兒子媳婦和女兒女婿得寸進尺,肆無忌憚,尾大不掉,父母到最後想管也管不了了,只能小心翼翼的在兒女面前生活了。
二、兒女的責任。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工作好,學習好,婚姻家庭和日常生活好,一切都好。絕大多數父母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優良品行,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意讓兒女勞累;寧肯自己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不願意兒女經濟拮据。而兒女,包括兒媳和女婿正好相反,兒子、女婿瀟灑的和小夥子一樣,女兒、兒媳浪漫的和姑娘一樣。過去是養兒方知母辛苦,現在是養兒只知自己更辛苦。結果是,心理上依賴父母,經濟上依靠父母,家務等日常瑣事,特別是帶小孩,全憑父母操持和包辦。但孫子女的教育及衣食住行等諸多事務,大都與傳統文化脫節,要麼趕潮流,要麼全盤西化,拿著書本上和網路上抄寫來的片言隻語,甚至個別庸醫的醫囑和個別所謂專家的說詞當令箭,頤指氣使,責備父母這也不懂,那也不懂,這也不是那也不是。使教育了幾十年兒女的父母不會教育孫子女了,帶了很多兒女的父母不會帶孫子女了。孫子女的穿衣,吃飯,睡覺等等,等等都不會了。對於不會的事情還要做,而且兒子媳婦、女兒和女婿要求做好。否則,輕則責備,重則訓斥,甚至謾罵。由於主觀上想把事情做好,不受氣不看臉色,但客觀上心裡沒有底,所以,只能在兒女面前小心翼翼的生活了。
三、社會的責任。在以前,除了宣揚孝道文化,倡導崇尚天地君親師,即使父母去世了,也要將牌位供奉於堂屋之中,逢年過節和遇重大事情還要行跪拜之禮,對兒女不孝順父母之事,由族長帶領族人進行處罰和勸誡。解放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單位、城市街道居委會和農村生產隊都會對不孝順父母的兒女進行批評教育,直至改正。此後這些職能和做法逐步弱化。對兒女不盡贍養義務的由法律去約束,但實施的結果是父母贏了官司,輸了親情。所以,很多父母選擇了放棄。個別地方的社群組織,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收效甚微。在一般人看來,兒女不孝順,都是由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是治家的失敗。因此,凡遇兒女不孝順或者不恭敬,除非不得已,絕大多數父母都會選擇沉默。
綜上說述,熱切期望相關組織,大力提倡和弘揚中華民族孝道文化,健全相關組織和機構,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管控機制、有效措施和治理途徑,批評教育和糾正一些兒女對父母的不孝順、不尊敬等不良行為,使天下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老有所終,不再在兒女面前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生活了。
我認為,父母、兒女和社會都有責任。
一、父母親的責任。兒女小的時候教育缺失,或著教育方法不當,要求不嚴,甚至過於嬌慣和溺愛,使兒女形成了自私自利的品格。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和顧及別人的感受。長大後,只主張自己的權利,忽視了自己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只要父母無限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不要、不聽父母的建言,父母只能像保姆那樣幹活和忙碌,其他事項一律不得過問,自己的地盤自己做主。父母對於兒女的不良行為,說輕了,兒女無所謂,說重了,不但兒女不高興,連兒媳婦和女婿也都得罪了。所以,即使兒子媳婦和女兒女婿錯了,也一忍再忍,一讓再讓,生怕小兩口因自己鬧矛盾,不和睦,給兒女添麻煩,自動放棄自己的權利和尊嚴。如此惡性迴圈,使兒子媳婦和女兒女婿得寸進尺,肆無忌憚,尾大不掉,父母到最後想管也管不了了,只能小心翼翼的在兒女面前生活了。
二、兒女的責任。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工作好,學習好,婚姻家庭和日常生活好,一切都好。絕大多數父母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優良品行,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意讓兒女勞累;寧肯自己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不願意兒女經濟拮据。而兒女,包括兒媳和女婿正好相反,兒子、女婿瀟灑的和小夥子一樣,女兒、兒媳浪漫的和姑娘一樣。過去是養兒方知母辛苦,現在是養兒只知自己更辛苦。結果是,心理上依賴父母,經濟上依靠父母,家務等日常瑣事,特別是帶小孩,全憑父母操持和包辦。但孫子女的教育及衣食住行等諸多事務,大都與傳統文化脫節,要麼趕潮流,要麼全盤西化,拿著書本上和網路上抄寫來的片言隻語,甚至個別庸醫的醫囑和個別所謂專家的說詞當令箭,頤指氣使,責備父母這也不懂,那也不懂,這也不是那也不是。使教育了幾十年兒女的父母不會教育孫子女了,帶了很多兒女的父母不會帶孫子女了。孫子女的穿衣,吃飯,睡覺等等,等等都不會了。對於不會的事情還要做,而且兒子媳婦、女兒和女婿要求做好。否則,輕則責備,重則訓斥,甚至謾罵。由於主觀上想把事情做好,不受氣不看臉色,但客觀上心裡沒有底,所以,只能在兒女面前小心翼翼的生活了。
三、社會的責任。在以前,除了宣揚孝道文化,倡導崇尚天地君親師,即使父母去世了,也要將牌位供奉於堂屋之中,逢年過節和遇重大事情還要行跪拜之禮,對兒女不孝順父母之事,由族長帶領族人進行處罰和勸誡。解放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單位、城市街道居委會和農村生產隊都會對不孝順父母的兒女進行批評教育,直至改正。此後這些職能和做法逐步弱化。對兒女不盡贍養義務的由法律去約束,但實施的結果是父母贏了官司,輸了親情。所以,很多父母選擇了放棄。個別地方的社群組織,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收效甚微。在一般人看來,兒女不孝順,都是由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是治家的失敗。因此,凡遇兒女不孝順或者不恭敬,除非不得已,絕大多數父母都會選擇沉默。
綜上說述,熱切期望相關組織,大力提倡和弘揚中華民族孝道文化,健全相關組織和機構,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管控機制、有效措施和治理途徑,批評教育和糾正一些兒女對父母的不孝順、不尊敬等不良行為,使天下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老有所終,不再在兒女面前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