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嘩嘩動漫俱樂部
-
2 # 夏了一夏天
說到歷史人物畫像 我們最常見的就是課本中的歷史人物的畫像 大家發現自己好像得了臉盲症,看著都一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些畫像大都出自明朝的王圻qi、王思義父子的三才圖會 由於當時對歷史人物大多都是文字描述 而且有的人物資料還不好找 於是這對父子採用了千人一面的做法 這種方法還能大大的縮減工作量。
-
3 # I八零印記I
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常常有些歷史人物的畫像很相似,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比如下面這一幅:
為什麼這些歷史人物會如此相似?原因有三:
一、他們屬於批次生產,出自同一個古代自媒體工作室——明朝王圻、王思義父子的“三才圖會”工作室。
《三才圖會》全書十四門一百零八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物包羅永珍,工作量相當巨大。由於人手緊張,有的歷史人物也不好找相應的歷史資料,於是這對父子只好採用了“千人一面”、批次生產的神操作。
不得不說,這一方法大大縮減了工作量,全書一共畫了596幅著名歷史人物畫像,這些人物一直沿用下來,有的甚至入選我們的歷史課本。
比如下面這一幅,是不是有點熟悉的感覺,就是這個工作室的傑作:
二、皇家典藏、精心裝裱
除此之外,在咱們的課本中也有些很精緻的皇家典藏名畫,這些畫像製作就精良了很多,匯聚了不少宮廷畫師的匠心。比如下面這一幅:
這些生動、精美的畫像主要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南燻殿。此殿由清代開端,已收藏了580多幀古代名人畫像。
說到這裡,不得不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乾隆,這些畫像主要是被他派人修復並重新裝裱起來的,由於都出自宮廷畫家之手,風格、技法都十分統一,這些畫像有的直接被直接拿來用在課本和博物館插圖之中,所以這些畫像也難免有看起來相似的感覺。
三、移花接木、名家創作除了這兩方面外,我們課本名人插圖還出自著名畫家蔣兆和先生之手。他是徐悲鴻的弟子之一,堪稱20世紀中國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
這位先生插畫的最大特點就是從現實中取材,比如這幅李時珍的畫像,就取自於自己的老丈人——京城名醫蕭龍友。
還有我們最熟悉的杜甫,居然把自己的臉安了上去,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杜甫形象的由來:
蔣先生的人物塑造才能十分高超,於是接下了一系列古代人物畫像的活兒,由於都出自同一人,這些畫的風格也一樣,有的也難免類似。
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有些歷史人物的畫像很像的原因。其實,在歷史悠長的歲月中,人類歷史發展這麼久,出現撞臉的現象也不足為奇,比如以下這位:
再比如,這位:
甚至這位:
-
4 # 追記歷史
古代畫像都差不多,我想應該和中國古代的繪畫方法有關係,西方才主要重視素描寫實。
再說了,那個時候要不就是給帝王畫,要不就是給達官貴人畫,那畫師敢直接畫嗎?比如說他長得難看,你就按著那樣畫,領導看了肯定不滿意,畫的時候肯定也是加個濾鏡、磨個皮兒,大個眼兒什麼的。都加個濾鏡,都磨個皮兒,都大個眼兒,是不是可能就有點類似的感覺。
還有就是後期寫的書籍,需要配圖的時候,很多歷史人物他都沒見過,隨便就那麼一畫。出自一個人,一個畫室的手。就算絞盡腦汁出盡靈感想各種各樣的人的模樣,畫出來肯定也有點雷同感。比如說王圻和王思義父子再弄那個三才圖會時,配那麼多圖,那上面的人他都沒見過,按自己想象的話,畫出來肯定會有批次生產的感覺。
-
5 # 眾志成城a
由古人的環境決定的
1.古人沒有美容美髮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2.古人穿衣打扮比較單一,由生產條件決定,布匹多為黑,灰色。
3.古人更注重個人內在修養
-
6 # 歷史雨仔很危險
審美觀不同,畫家與模特屬於不同時代的神交,寫實程度十有八九不可信。後世畫師在作畫是隻能依賴於文字記錄。而古文簡練的記錄很難對於人的面部特徵有什麼具體的形容,拍照還要大眼,瘦臉,畫師也是如此,當時留一把好鬍子才是一個合格的小鮮肉,畫師就是現代的美圖秀秀,你沒有鬍子,我也要給你加上去。
-
7 # 讀史有想法君
有幾個原因:
1.受制於繪畫技巧,早期中國繪畫是沒有透視技法的,所以人物的形象表現是比較差的,明清時代引入西方繪畫技法後明顯有改善。
下圖可以對比唐代和清代的畫像。
2.作者也沒見過真人,因為沒有照片,見過皇帝的人很少。類似明代《三才圖繪》那樣一個作者從秦始皇一路畫下來幾百個人物,實際一個也沒見過,作者的想象力一般只能是一樣的臉,換衣服帽子鬍子。
3.人物畫的形式化,比如古代每個朝代的仕女圖有一個固定套路,唐代全部胖,宋明全部瘦加單眼皮,這類的畫很多不是畫特定的人,而是畫一型別的人,表達特定的意境,所以也就不追求差異化了。
回覆列表
因為在畫像上是按照比例繪畫的,所以看起來差不多的大小,這有一個最美的比例,如我們看到的石膏像。所以雖然人長的不一樣比例也不同,但是我們畫出來是按照同一個比例畫的,不過就是各個器官的不同。所以有一種差不多的樣子,
我不太理解您問的是什麼意思,我只能按我的理解回答。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