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逗趣酒家
-
2 # 願君不見愁
流刑是指把罪犯押解到邊遠地方服勞役或戍守,不得離開該地區的刑罰,在封建社會時期流刑是歷代封建統治者採用的主要刑罰之一。
流放地:
1.西北邊陲地區(西北地區),秦漢時期,中原地區較為發達(也就是河南一代),而西北邊塞地區,氣候惡劣且靠近北方遊牧民族,生存條件極差,荒無人煙,同時,也為了對西北地區進行開發和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西北地區便成了流放的主要地區。酒泉,敦煌等地是主要流放城市。
2.蜀地(四川地區),蜀地多山,多江河,道路難行,李白的《蜀道難》中“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正是對蜀地道路難行的描寫,正因為如此,山林眾多。隋唐時期,罪犯多被流放至此。
3.嶺南地區(兩廣海南地區),唐宋時期,兩廣地區是遠離政治文化中心,經濟又欠發達,少數民族眾多,瘴氣嚴重,環境極為惡劣,故稱為統治者選擇的流放地之一。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曾被貶到潮州,蘇軾被流放到海南島
4.四極之地(海南,東北,西北,蒙古草原),元朝的版圖是中國最大的一個朝代,人口多,地域廣,四極之地成為流放的主要目的地。
5.雲貴地區(雲南),雲貴多山地,明朝時期,雲南人口稀少,且以少數民族為主,為了發展雲南地區。就從內地往雲南進行人口遷移,其中一大途徑就是遷犯人。
-
3 # 趣觀歷史
眾所周知,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先後出現過數百種刑罰。針對那些罪無可赦之徒,光是極刑就有斬首、腰斬、加官、炮烙、凌遲、五馬分屍等數十種,光是名字就讓人不寒而慄。在古代,極刑一般都是在菜市等熱鬧之處公開進行,這不僅是為了懲罰犯人,更可以威懾普通民眾,使其不敢以身試法。
▲西洋傳教士所繪製的流刑
除了極刑之外,還有一種大家耳熟能詳的刑罰,雖不是極刑卻比極刑還要殘酷,清朝滅亡後宣佈廢除。這就是始於秦漢的流刑,即所謂的“流放”。秦朝民風彪悍,朝廷故遵循法家思想,以嚴苛法度來管理國家,在此期間出現了許多酷刑,比如“肉刑”就有刵刑、劓刑、剕刑、刖刑等,這些刑罰的殘酷程度是現代人所無法想象的。漢朝初期崇尚黃老之道,後期又尊崇儒學,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這時候要是再沿襲這些刑罰顯然不合適——受刑之後基本就是廢人了,白白耗損了勞動力。慢慢的,漢朝統治者只留下笞、杖、徒、流、死這五種刑罰。
▲今人仿建的漢代邊境瞭望塔
這個僅次於極刑的“流”,就是流放。流放不僅是要把犯人趕到離家千里的荒涼之地,像牲畜一樣被限制自由,而且還要沒日沒夜地幹活。這種懲罰方式在古代很流行,不僅是中國,在外國也曾廣泛推行過。比如華人熟悉的宋江、武松等人,都是屬於流刑中最嚴重的“刺配流放”,大名鼎鼎的“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生也曾被流放兩次,第二次的流放地乃是遠離本土數千裡之外的聖赫勒拿島。在這座人跡罕至的荒島上,拿破崙孤獨地結束了不平凡的一生。
▲拿破崙畫像
可以說,流刑被世界各國採納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它可以同時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折磨犯人。畢竟人都是有鄉土情結的,一旦離家萬里而且終生不能返回,在精神上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和痛苦。況且流放並不只是“一別家園三千里”,還面臨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非人的管理——發配之地大多都是邊塞苦寒之地,人口稀少資源睏乏,但是國家還需要在那裡建造設施駐守邊疆、開墾土地種植糧食。這些勞動力從哪兒來?自然就是這些犯下罪行的人。
▲清朝流放地之一的烏里雅蘇臺
對於國家來說,犯了重罪的人是必須要懲罰的,不然不足以服眾。與其判處極刑處死,還不如二次利用,讓這些人痛苦地活著,也許更有震懾作用,會讓有不臣之心的人三思而後行。不過這也要適可而止,比如商紂王、隋煬帝等都是因為濫用刑罰、橫徵暴斂,最終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於是王朝覆滅。而漢文帝、唐太宗等就很在意民心所向,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才種種手段以保證讓江山穩固、國祚綿長。
▲清朝流放者舊照
因此統治者們更要廢除酷刑以收買天下人心,相比而言,流放這種刑罰既能彰顯帝王心胸,又能維持邊疆勞動力,簡直是最佳選擇。不過由於華人太“安土重遷”,所以在民國成立後予以廢除,並一直保持到現在。不過近年來,一些網友認為,現代也有許多邊疆地區亟待建設,完全可以恢復這種刑罰,以增加大量勞動力。當然,這只是網友們的討論,畢竟現在是文明社會,一些古代刑罰已經不是現代人能接受的了,所以也只是茶餘一談而已。
參考文獻:
《唐律疏議》《中國古代刑法史》
-
4 # 愛學習的睿
大部分都是邊疆地區和一些荒蠻之地吧,畢竟皇帝還得展示自己是天子,“上天有好生之德”。但其實送到這些地方,就是讓自然淘汰的。
回覆列表
流放就是講罪犯放逐到邊境地區,在古代大部分的朝代都是有專門的流放地點的,過去開墾荒地,或者是過去挖礦,遠離自己的家鄉。
其實歷史上最著名的流放就是宋朝水滸傳裡面的梁山伯好漢了,很多都是臉上有刻字來進行區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