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要是我肯定不接受這個邏輯。可是後來韓信還打了這麼多的勝仗,所以我不懷疑韓信的智商,只懷疑這個典故的真實性。
10
回覆列表
  • 1 # 管仲8

    史記原文對這段故事描寫的非常簡單,只是說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關於胯下之辱有這麼幾種說法,一種是韓信年輕時有兩種愛好,一是釣魚,二是劍,當地一個屠夫要他的劍,他不給,屠夫讓他從胯下鑽過去。第二種是經常賙濟韓信的漂母生病了,韓信為了給漂母弄點肉吃,到屠夫那裡賒肉,屠夫讓他從胯下鑽過去。還有一種說法是,韓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說你從我的胯下鑽過去我就不要了。後來韓信富貴後找到那個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為韓信要殺他報仇,沒想到韓信卻善待屠夫,並封他為護軍衛,並對屠夫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

    具體韓信當時所面臨的形勢如何,與屠夫有什麼矛盾,如果不鑽會有什麼後果,或是有沒有其它解決的辦法,司馬遷並沒有寫明。現在看史記關於這段故事的介紹時感覺導致韓信受辱的這個“因”不是很充分。不過看史記原文有這麼一句: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匍匐。說韓信仔細看了看這些人。司馬遷一向惜字如金也許正是透過這個字來說明韓信當時仔細的判斷了當下面臨的形勢。認為只有如此才能保全自己。

    能忍受胯下之辱,說明韓信胸懷大志,最終登壇拜將,定策漢中,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幫助劉邦平定了天下,但是這位軍事奇才,在政治上卻顯得非常的幼稚,自己功高震主受劉邦猜忌,卻不自知,竟然在楚漢相爭劉邦屢吃敗仗之時,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為自己種下了滅族的禍根。最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帶著滿腔憤怒和遺憾埋葬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 2 # 摯守靜篤

    首先表態,我不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理由有三,聽我慢慢道來。

    其一,此乃《史記》中記載的事。《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史記》做為一部為後人評價甚高的史書,其可信度還是挺高的。另外,《資治通鑑》也《漢書》中也有類似的介紹的。

    其二,都說“時勢造英雄",形勢決定韓信當受“胯下之辱”而終有所大成。

    韓信幼時即失去父母而孤,自己靠著釣魚來維持生活,時常有一位漂絲棉的老人會接濟他,可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兩人肯定過得都不好。即便在今天,這樣一個孤兒、一個老婦人生活得怎麼樣,我們也能夠想到。偏偏這韓信還長的英俊,又喜歡帶著劍,也應該是少懷志向之人。這樣一個弱勢兒童,又長得不錯,在那樣一個時代肯定會遭受不少的欺凌的。

    面對這種欺凌,韓信怎麼辦?躲!躲得掉嗎?一個孤兒,難道浪跡天涯不成。

    那就戰,和對方拼個魚死網破,大不了一死,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應該是大多數認為應該取的一種方法,”士可殺不可辱“,慷慨激昂,快意人生——只是這人生很短,曇花雖美,夜間綻放,又有多少人知道呢?誠然,歷史上應該有很多個張信、李信或者其他”信“已經用過這樣的方法,可是我們又知道他是誰呢?匹夫之勇,曇花一現,唯有韓信千古傳。

    無法躲,戰會亡。那怎麼辦呢?韓信接受了”胯下之辱“。”識時務者為俊傑“,逞一時之勇,怎能一世之雄。成大業者誰不會面臨很多羞辱,心中有理想,有目標。前方的目標雖遙遠卻在招喚,如果面前一個小坑就耿耿於懷,輕則理想受阻,重則性命堪憂,划算嗎?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如此胯下的大辱,在人生的追求面前又算得了什麼,難道用自己高貴的生命去換一好閒之徒的命嗎?果如此,則史之韓信又在何處?那就當這胯下之辱為上天之考驗吧。

    其三,韓信甘受其辱,以此辱來磨鍊心性。

    靜篤認為,當時的韓信也許可以在我”其二“中之外選擇另一種方式來應對(究竟要怎樣恕我暫時想不到,我只假定有)。但太史公原文中沒有做其它的任何記述,只說韓信“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從文字當中,我們能感到韓信心中的古井不波,他很冷靜的面對,從容的“蒲伏”,淡定地應付眼前的侮辱,說明他內心是強大的。有著強大內心的人,是一點小挫折能擊倒的嗎?

    也正因為韓信把這看著磨練自己的一次機會,所以我們來看他成就功業後面對那個讓他承受胯下之辱的人的態度就很好理解了(這其實是很多人都難以想明白的)。

    信至楚,召漂母,賜千金。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此。《資治通鑑·卷第十一·漢紀三》

    不但沒殺他,還讓他做了中尉。說明,如此世人所謂之奇恥大辱,韓信並不在乎,因何不在乎,心中無恨啊。為何無恨,因為,是這個少年給了他向上的臺階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上資金跑步進場,三日淨流入約200億元,你對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