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柳葉門
-
2 # 腫瘤一線資訊
其實對於晚期癌症患者,告訴他實情可能會更好,他會有短暫的不適應期,但是如果熬過,就能夠積極面對治療。對於癌症晚期而言,我們的治療目標依然是延長生存,讓他們能夠在僅存的生命中去完成自己的一些心願。因此配合治療非常重要。只有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患者才能夠更有可能的達成自己的心願。
我見過的患者中,70%還是能夠調整心態,安然的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因此我建議,還是要告訴他。
-
3 # 一節生薑張洪濤
中國有一個癌症治療的潛規則:患者診斷出癌症之後,不告訴患者,只告訴家屬。
這樣做有沒有道理呢?
先講一個心理學的實驗。有一個心理學家,找來了7個人。這7個人要穿過一間黑暗的房子,在心理學家的引導下,這7個人都成功走過去了。
然後,心理學家開啟房內的一盞燈。在燈光下,這7個人才看清楚,他們剛才其實走過的是一座很窄的小木橋,木橋的下方是水池,水池裡養著幾條大鱷魚。
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問道:““現在,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再次穿過這間屋子呢?”
過了很久,7個人中才有3個人願意再試一試。這3個人中,只有一個小心翼翼走過木橋,其餘兩人,最後都是爬過木橋的。
這樣一個心理實驗,可以用來解釋對患者隱瞞病情的操作。但是,這是否就是最好的辦法呢?在美國,醫生會第一時間告訴患者病情,至於患者的家屬需不需要知道,那由患者決定。這正好與中國的潛規則相反。
難道美國的醫生不懂心理學嗎?
其實癌症治療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實驗。在上述的心理學實驗中,心理學家有百分百的把握可以引導受試者走過小橋,但在癌症治療中,醫生卻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可以治療好一個患者。即便患者不知道病情,也不可能偷偷摸摸就把患者治好。
醫生、患者、癌症,可以說處於一種微妙的三角關係,只有醫生與患者很好地配合,才能增加打敗癌症的可能性。
這三者之中,醫生確實很關鍵:醫生必須要有經驗和信心。如果是一個沒有經驗、也沒有信心的醫生,意味著對於患者並沒有太大的幫助。這就像上述的實驗中,如果心理學家不知道怎麼引導,有可能反而把人領到水池子裡去。
在美國,醫生必須經過系統性的訓練,即便在拿到行醫執照之後,也需要對知識更新,才能維持一個有效的執照。如果患者對於醫生的建議有疑問,還可以選擇第二醫學建議,確保治療不走彎路。
在這樣的基礎上,患者建立起對醫生的信任,在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目前治療的選項之後,選擇一條最適合自己的求生道路。
對患者隱瞞病情,實際上是將患者作為巨嬰對待。如果患者本來就是一個巨嬰,這可能也是一個合理的辦法,但前提是需要有一個有學習能力,能替巨嬰做決定的“家長”。
-
4 # 非藥物免疫療法創始人
我是非藥物療法創始人,癌症病人該不該告訴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告訴他又怎麼進行治療呢?當然,我們都知道,癌症病人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信任體系崩潰,為什麼會崩潰,因為現在的西醫告訴你一個事實,癌症是絕症,可能只能活幾個月了。
果真如此麼?未必,癌症只所以可怕,實際上最大的原因,是不瞭解,我在建立全球第一家癌症病人信念重建中心(純公益免費),只要半天時間,重新讓癌症病人建立起信念,有這方面需求的可以聯絡我。
癌症並沒有那麼恐怖,它只是一種慢性病。更不是絕症!
-
5 # 覺者2020
可以客觀告訴他情況,但一定要告訴他,你們愛他,希望他長命百歲,好好的在一起下去。鼓勵他配合醫生,多活一天是一天,親人們也釋懷點!
-
6 # 腫瘤醫生張國玲教授
受邀回答問題,感謝信任!
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看老人的病情情況,癌症早期的話可以和老人說出實情,並說一下積極治療的話效果還是不錯。這是對老人的尊重,同時也要注意老人的感受。
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的話,可以繼續用善意的謊言,也可以告訴老人,讓老人選擇是繼續治療還是怎麼樣?但是如果隱瞞真相,可以讓老人抱著希望繼續生活下去。
不管怎麼樣,我認為也是需要看老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老人很堅強,可以告訴他,一起共抗病魔。如果老人本來就不善言辭,內向,還是編一個善意的謊言繼續瞞下去,好好的善待老人。
我個人認為還是應該告訴老人,不管是謊言還是什麼,最終都是有被解開的一天,那時候給老人的打擊會更大,希望破滅了。
可以鼓起勇氣告訴老人,要學會接受現實,人才能更好的走下去。
和我爺爺編的謊話他看出了端倪卻說出瞭如果是癌症就會做傻事這類的話,爺爺查出一年多但一直沒有不良反應,身體狀態也很好和沒病沒什麼區別,去了全國最好的醫院拿片子看了,幾千一盒的藥也買了,買的外國字的藥他一口不吃就想知道病症,想化療就更要告訴他,但主要我奶奶身體一直也不好三十多年了,害怕一個病把兩個老人都病倒了,大家有什麼看法,如果是你們家的老人會怎麼樣?
回覆列表
家中有患者(癌症)病入危潰,他的心情很煩燥熱,好多事,他依戀人生往事,眷憂謀劃算計兒女未來,更感傷心悲燥,需要兒女陪護臨終安扶籍慰。直到嚥氣而去。
臨終關懷,親情安扶,陪他同憶往事,追敘過去成績,慰扶人生失缺和病魔抗掙,兒女一邊陪談,一邊用手觸扶按摩,讓他欣慰兒女孝順父母,周圍關心呵護,不覺遺憾失望悲觀離去,往往臨終甚重。
所謂死不冥目。睜眼而去,這和死者煩燥不眠,心有預感,而觸情若悲,臨終服務。親情莫違,關注他多一個呵護。讓他安息無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