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奈何4
-
2 # 南方鵬
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演義小說的寫法,從《三國志》《晉書》來看,只有五次北伐,其中第一和第四次出祁山。期間曹魏入侵一次,大雨道路難行而退,可以說雙方你來我往有六次交鋒。演義把曹魏入侵的這一次也列為一次北伐,使小說更具故事性,讀起來朗郎上口,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約九伐中原等。
諸葛亮出山輔助劉備後,基本職能以後勤內政為主,從赤壁之戰到漢中之戰,都打理得井井有條,一線軍師謀士法正等人發揮的作用較大,到夷陵之敗永安託孤,把諸葛亮逼得走向戰場前臺,前線內政後勤大包大攬,蜀漢的丞相制,師從西漢的三公九卿,丞相統轄百官,與東漢官制不同,僅有曹操時相似。因只有如此,相權才能制衡皇權,才能集動全國之力集中恢得中原興復漢室。
但這次突襲更像是再次北伐的先聲,230年冬天突襲,231年春天,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進軍包圍祁山,司馬懿領兵救援,諸葛亮尋求決戰,司馬懿堅守不出。幾次北伐後勤都出現問題,這一次蜀漢軍有備而來,諸葛亮用木牛運糧,並搶割上邽小麥,滷城圍攻戰中,諸葛亮與司馬懿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交鋒,以司馬懿慘敗告終,於是司馬懿再不敢輕易出戰。魏軍將領多次請戰,司馬懿都不準,諸將十分不滿,譏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這一次形勢比之前好得多,可惜後院起火,李嚴運糧不力,虛報訊息,劉禪聽信謠言下旨退兵,諸葛亮在退兵中設計射殺曹軍副統帥張郃。
諸葛孔明真的如《三國演義》描述;六出祁山、討伐曹魏中病死五丈原嗎!差亦,用演義小說看歷史本身就是錯誤。
真正的事實是一一諸葛亮南征平定孟獲後,蜀魏兩國才先後發生大規模戰爭六次。其中四次用兵是曹魏進攻而蜀漢防守。但第一次兩國交戰,卻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在誓師北伐大會前,蜀漢大將魏延向諸葛亮獻計,這就是至今都最有爭議,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魏將軍說;"應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策,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出擊不意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讓諸葛亮帶領大軍大張旗鼓吸引曹魏主力,聲稱;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然後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孔明平身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難以成功,故棄而未用。留給後人爭論至今一一有人言;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大大失策,錯失了絕好時機,風險越重、勝算更大!另一種聲音,推論說;也許自夷陵之戰後,蜀國已大傷元氣,諸葛亮不採用此計,是深知蜀國國力薄弱,根本無力攻打長安(後勤軍需跟不上),只能先取涼洲,然後步步為營、徐圖漸進,逐步蠶食剝弱曹魏……
當時,魏、蜀、吳三國互為倚角!蜀國力量最為薄弱,諸葛亮無奈、又厚著老臉,在公元228年恢復了蜀、吳聯盟。而攻打曹魏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的既定方針;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初心!不得己、而為之的舉措。
諸葛亮為啥捨近求遠,制定兵出祁山的進攻線路呢!這也是蜀漢國力單薄的無奈之舉。
祁山在哪裡,為什麼要從那裡出兵一一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部,西漢水北側;西起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鹽官鎮,綿延25公里。
對蜀漢而言;曹魏在東北,而祁山在西北,為什麼打曹魏不往東而往西呢?諸葛亮難言的苦澀是;有兩個原因,一是西北曹魏行政、軍事、統治力量愛莫能助!而且蜀漢上將馬超曾在此地經營多年,在氏、羗少數民族中威望還在,可以利用。二是,諸葛亮性格謹慎,不願劍走偏鋒,北伐的目標只能擴大地盤,消化掉西北,攻城掠地還有把握,但滅掉曹魏政權信心不足。
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諸葛亮戰術構思巧妙;一方面揚言走斜道取郿縣,讓趙雲、鄧芝設疑兵斜谷,吸引曹真重兵。另一面親率大軍主力攻打祁山,全面圖進。戰爭初期,勢如破竹,一路暢進!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相繼攻克,最大成功收服了將才姜維。但戰略要地馬謖守衛的街亭,卻遭遇曹魏大將張郃的攻打,馬謖獨力難支曹魏主力大軍,最終街亭丟失。諸葛亮眼看,曹魏援兵大量而至,除了決戰別無良策,只能功虧一簣,息旗揠鼓而回!演義故事中"失街亭","空城計"皆出於此戰。
諸葛亮最後一次兵出祁山,是在建興九年。也是一路用兵如神,掃蕩出了斜谷,這次曹魏派出司馬懿統軍應戰。而司馬懿平身比諸葛孔明還要謹慎,穩妥!閉城不戰,用拖延戰術,將蜀漢軍心士氣、糧草供給用時間消磨掉。不論蜀漢怎樣用激將法,就是不應戰。司馬懿的拒守使諸葛亮無計可施,在相持不下之間,劉禪聽信讒言,召諸葛亮回成都。這次北伐出祁山最大的收益是,歸途中設計殺了急功冒進的曹魏大將張郃,"木牛流馬"故事也在此役中出現。
諸葛亮並沒有六出祁山,只有兩次率軍從祁山北伐。祁山之地扼蜀隴咽喉,控制著攻守要衝,對曹魏北伐只能起到跳板和伺機進攻的作用,如真正滅魏是成不了戰略主動權,只能是擴大地盤,從防守薄弱點進攻而已……
《三國演義》、《三國志》諸葛孔明已被描述成半神半人智慧化身。在他身上各種移花接術、張冠李戴、錦上添花的事蹟,是文學襯托人物價值的需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感動著人們上千年,而忠誠、智慧、執著堅強的一生直到今天都被後世所稱贊、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