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204努哈
-
2 # 豹眼看歷史
對王戎的詬病,主要是來自於其吝嗇,剛剛回答了他吝嗇的故事,看到這個問題,感覺意猶未盡,那就接著再說幾句。
今人餘嘉錫認為王戎就是天性鄙吝,戴逵所言是“名士相為護惜”。
但我還是覺得戴逵所言有道理,王戎既然是名士,明哲保身是可能的。
餘嘉錫(1884年2月9日-1955年1月23日),字季豫,號狷庵。祖籍湖南常德,出生於河南商丘。 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家、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清末舉人,任吏部文選司主事。01
不良操守
晉書認為王戎“性好利”,富甲京城;《世說新語》記載了他四件吝嗇的故事,這裡就不多說了。
王戎早年在荊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園宅,因此被免官,後來又花錢贖回來。
西晉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羊祜率兵攻打江陵,王戎違反軍法,差點被他依法問斬。
《資治通鑑》記載:王戎的堂兄王衍是羊祜的堂外甥,伶牙俐齒,侃侃而談,羊祜不很欣賞他,氣得他拂袖而去,因而忌恨羊祜。
王戎,王衍哥倆一起誹謗羊祜,時人說“二王當國,羊公無德”。
王戎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太尉等職,位高權重,但卻隨波逐流,不作為。主管全華人才選拔,從未用過出身寒微之士,從沒貶過徒有虛名之人。
02
少年才俊
王戎出身魏晉豪門琅琊王氏,其祖父王雄官至曹魏的幽州刺史,其父王渾官至涼州刺史,封貞陵亭侯。
自幼聰穎,神采秀美。
據說王戎能直視太陽而不目眩。裴楷稱讚他“戎眼爛爛,如巖下電”。
六七歲時看錶演,猛獸在柵欄裡咆哮,眾人都嚇跑了,只有王戎不動,神色自如,魏明帝曹睿看到後,稱讚他是神童。
王戎與小夥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掛滿李子的果樹,同伴爭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動。人問其故,他說“路邊多果實,必是苦李”,驗證後,果然如此。
03
時人品評
吏部郎官空缺,司馬昭徵詢鍾會的意見。鍾會說“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簡要省約,都是部郎的人選”;
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王戎父親王渾的好朋友,比他大二十四歲。每次造訪王渾,見個面就離開,專門與王戎交談,很久才出來。阮籍對王渾說“浚衝(王戎的字)清虛可賞,跟你說話還不如跟阿戎說有趣。”
太康三年(282年)王戎被徵召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以五十端細布賄賂他,被司隸校尉劉毅彈劾,因為王戎知道是賄賂未曾接受,因而沒有治罪。談論的人認為這也是王戎的過錯。
晉武帝對群臣說:“王戎的行為,怎能算懷私苟得呢?這正是他以不貪慾而異於他人啊!”
武帝雖然這樣替王戎解釋,但從此他依然被清議所鄙,名聲受損。
04
富有遠見
景元四年(263年),鍾會率兵伐蜀,與王戎道別,詢問計策。王戎說:道家有句話叫“為而不恃”,成功並不難,保持成果就難啦。次年,鍾會叛亂被殺,大家都認為王戎有見識。
王衍拒絕品評琅琊郡吏孫秀,王戎勸導他給孫秀好的品級。後來孫秀掌權,殺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倖免。
王戎厭惡族弟王敦,經常託病避而不見,後來王敦果然起兵造反。
其先見之明到了如此的境界。
王戎認為天下將亂,於是不理世事,以山水遊玩為樂。
他認為王政將要頹敗,便與權臣苟合求容,就連愍懷太子司馬遹被廢,他也沒有一言勸諫。
王戎仰慕春秋時期蘧伯玉的為人,隨波逐流,不以世事名節為意。
雖為太尉,總攬三司,卻把政務交由僚屬打理,自己騎著小馬從便門出外遊玩,沒有人知道他是三公。
門生故吏很多,而且做了大官,見了他都躲著避開。
在政績上,王戎任職雖然沒有特殊才能,但處理各種政務都很妥當 , 沒有大的過錯。
王繇說“浚衝譎詐多端” ,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官場老油條。
永安元年(304年),王戎跟隨晉惠帝北征司馬穎,在蕩陰大敗。張方挾持晉惠帝西去長安,王戎出奔郟縣。
在危難之中,王戎親自與亂軍交鋒,冒白刃之險,然而他始終談笑自如,從未有害怕的神情。
有時還召集親朋故友,以宴飲為樂。
次年,在郟縣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諡號元。
這就起“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特立獨行,放蕩不羈,亦灑脫自如。
在魏晉時期,政治黑暗的情況下,能夠明哲保身,政壇不倒,的確是高人,不愧為名士。
回覆列表
因為在大家的普遍觀念裡,賢人都是遺世獨立且清高的,而王戎積極入世且愛財。
例如他侄子結婚借了他一件衣服,等人結婚後他又把衣服要了回來。這在我們看來顯然並非賢人之舉。
但是怎麼講呢,這隻能算是個人愛好吧,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這可是一個大家族了,而且他本身也做過挺大的官位,按理是不缺這點錢的。可能人把摳門當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