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之渙出身於太原王家,為當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後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王之渙出身於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
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願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裡,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閒放。”在家過了15年閒散自由的生活。後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風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一切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為中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
王之渙詩集
王之渙,幷州人,其兄之鹹、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點評:
沈括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之渙出身於太原王家,為當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後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王之渙出身於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
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願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裡,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閒放。”在家過了15年閒散自由的生活。後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風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一切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為中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
王之渙詩集
王之渙,幷州人,其兄之鹹、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點評:
沈括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