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炎黃軍武
-
2 # 海闊天空詩酒花
其實這個問題,書裡已經給出了答案。
在書中,新組建的中國太空軍有三十名陸海空軍軍官,其中海軍軍官就有十五名,足足佔了一半。
太空軍的領導常偉思將軍是這樣解釋的:
“……請大家不要以現在的航天規模來理解未來的太空艦隊。將來太空戰艦的體積可能比目前的海上航空母艦還大,艦上人員也同樣多。未來太空戰爭就是以這樣的大噸位長續航的作戰平臺為基礎,這種戰爭方式更像海戰而不是空戰,只是戰場由海戰的二維變成了太空的三維。所以,太空軍種的組建將以海軍為主要基礎。……”這裡說得很清楚,這主要是太空戰爭的規模所決定的。地球上海域遼闊,使得為海戰配置大型移動艦艇成為可能和必要,比如航空母艦。畢竟在遠離陸地的時候,人們需要這樣的海上移動平臺作為生活和作戰基地。雖說太空也遼闊,但是受現在的技術限制,人們還不能向太空傳送體積巨大的航空或航天器,如果涉及到空戰,靈活機動的作戰要求更使得用於空戰的飛行器必須比民用飛行器更加小巧敏捷。
但是在科幻作品中設想未來的太空戰爭,就得假設人類的技術水平已經足以將大型航天器傳送到太空指定位置,並能夠自如地在太空遊弋。首先在技術要求上,就已經和目前的航空航天技術拉開了相當的距離。再考慮戰爭需要長期停留在太空的大型基地作為支援,目前的陸海空三軍中,陸軍移動基地少,空軍不可能有空中移動基地,也只有海軍有類似經驗可以借鑑了。
所以,在書中,太空軍就以海軍為基礎進行組建。剛組建時,人類還不具備製造大型航天器的能力,所以太空軍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基礎研究、創立太空戰爭的理論體系。常偉思預計需要一個半世紀,關鍵技術才能成熟到太空軍可以達成預想規模,而真正形成完整戰鬥力,估計要三個世紀的時間。初創的太空軍人員在有生之年連太空戰艦的模型都見不到。
例外的是後來通過冬眠“增援未來”的章北海,在他冬眠醒來之後,人類已經進入了太空時代。全人類一共擁有兩千多艘太空戰艦,全都配置先進的作戰武器,就戰艦本身的規模來說,也是今天的航天器完全不能比的,一艘戰艦上動輒就是幾千人常駐,艦隊本身形成了一個大國,獨立於地球其他國家。
假如把浩瀚太空看成一片汪洋大海,那麼這些太空戰艦就是海上的大型艦艇,兼具生活和作戰功能。這樣的框架,的確是和海軍最為相似的。所以亞洲艦隊司令官對章北海說,“現在”的太空戰略依然在兩個世紀前常偉思創立的框架之內。
-
3 # 呀搏啦汗窮絲
因為陸軍可以脫離載具生存作戰,空軍作戰在天空生存還是在地面非載具,只有海軍艦艇必須具備全員生存和作戰的全部條件,完全依靠載具。太空軍也是像海軍一樣完全依靠載具。
回覆列表
不止是《三體》,科Phantom視、作品裡的太空武力,基本都是海軍模式,這是因為人類的思維習慣、或者說思維定勢。
當今的人類世界,科技十分發達,不過具體到航天領域,甚至比美蘇太空競賽的水平都有一點退步,冷戰時美國還能把宇航員送上月球,現在呢,太空技術倒還有、奈何國會不批錢,人類的太空探索還在進行中,至於“星辰大海”,“太空艦隊”,還看不到一點實現的可能。
既然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太空艦隊,太空軍究竟什麼樣,大概也只能憑想象了。
按人類的習慣思維,對從未見過的陌生事物,一點概念都沒有的存在,往往會用頭腦中已有的概念來類比,太空軍是什麼,怎麼組織,顯然就會照搬海軍的那一套規則。
畢竟太空中的飛船(一看“飛船”這名字就知道,人類是如何進行概念類比的)和海洋上的戰艦十分類似,按海軍模式描述太空軍,也很正常。
但太空軍是否真的只是一種“宇宙海軍”呢,除了作戰環境並非海洋、而是太空,其他方面都和海軍一樣?
筆者難以苟同。
很多科幻作者、編劇都沒意識到一點,海洋和太空,根本就是不同的概念。
譬如說,當今時代的海軍,戰列艦早已被航母所取代,艦載航空兵稱霸天空、就能控制海洋,很多科幻作品裡也隨之出現“太空航母”,這種戰艦會釋放大量小飛船,像艦載機一樣攻擊敵人——
且慢,這裡就有一個致命的硬傷!
航母攜帶艦載機,是因為艦載機是在天空中飛行,天空的前進阻力遠小於海面,讓艦載機具有了遠超航母的速度,這才是艦載機的根本價值。
而太空航母呢,攜帶一大堆小飛船又有什麼意義,小飛船離開太空航母、不照樣是在太空中前進嗎,不妨類比一下,“太空航母”就相當於一艘很奇葩的水面戰艦,它透過釋放大量的小船去攻擊敵人,這打法簡直就是智障,是吧?
航母放飛艦載機,和“太空航母”放飛小飛船,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很多科幻作者、編劇犯了這樣的錯誤而不自知。
基於人類的思維模式,未來的太空軍,採用海軍模式一點也不奇怪,但肯定不能照搬海軍的一切,這是筆者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