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勵志感恩正能量第一人

    手心相對,真心相對,掌心離心臟最近。

    關鍵時刻非常重要,比如白佛,拜師,拜恩人等等。

    平時工作生活中就不要這樣了

  • 2 # 拾典

    2012年春晚播出後,受到了熱議,這既包括對節目精彩和創新的贊同,也包括因朱軍動員向長輩行拱手禮引來的爭議和批評。“真是沒文化啊,拱手禮都是平輩間的,怎麼能拱手就算是向長輩拜年了呢?”按照傳統禮儀,拱手禮確實應該是適用於平輩間而不適用於對長輩。

    據記載,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古人透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拱手禮確實應該是適用於平輩間而不適用於對長輩,按照傳統禮儀,給長輩拜年的時候應該是叩禮,但扣禮很明顯今天已不再適用。實際上,我們把拱手禮作為一種民俗或傳統文化的符號去理解的時候,也就不會去計較它在古代的時候適用於哪種特定的情況。文化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並與之相適應。如果按照古禮,在春晚的舞臺上行叩禮,那豈不是要遭到更多人的唾罵。對於拱手禮,大可不必拘泥於以往的“禮數”,否則,於今給長輩反而沒有一種行禮方式,顯然這就更“沒文化”了。

    二、拱手禮的具體形式

    拱手禮之核心動作便是“拱手”。 《爾雅·釋詁》郭璞注曰:“兩手合持為拱。”即雙手相交而握。具體如何握;十指是否互有交叉;哪隻手在外;男子和女子行拱手禮手型是否相同;中國古禮有吉凶之別,拱手禮又以何為吉凶之別。這些細節在中國傳統社會都有較為嚴格的規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手部》曰:“謂沓其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兇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據此記載可以得知,行拱手禮時,一般右手在內,左手在外;中國古人以左為敬,所以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重。若遇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女子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內,右手在外,若遇喪事行禮,反之。

    兩手相握置於何位?有拱手齊眉;有拱手置前胸。前者兩手相握,雙臂前伸如環抱,舉手過額,此乃“帝揖”。在中國傳統社會用於祭祀,後被用來向皇室行禮。後者雙手正對胸口,不高於顎不低於胸,平臂行禮。兩者共通之處在於皆是兩手相合,向上舉。《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拱,兩手相合,臂的前部上舉。” 並未對具體拱手位作統一的約定,但日常行拱手禮置胸前居多。

    三、拱手禮在現代禮儀體系中的作用

    在現代語境構建禮儀體系,雖不再是傳統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的等差階級關係, 但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的社會角色差別依然存在。而禮儀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教化民情,構建社會道德秩序,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程序。“禮起源於人情,是為了教化、節制和規範人情而設定的。人情既是禮產生的基礎,又是禮所節制、規範的物件。”

    只要在現代社會禮儀體系構建中,不違揹人性自由和社會平等價值觀的基本底線。我們何不從中國傳統禮儀中汲取有中國標識、中國風貌的美俗良禮來傳承東方古國的璀璨文明。

    拱手禮具有其自身的特徵,而且用途也比較廣泛,可以表示問候、致歉等。在當下,可以在西方禮儀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的禮儀進行挖掘,並在有民族特色的場合使用傳統禮儀,能夠展現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當然,這種禮儀的體現,更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分具體的場合,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廣泛使用場景。比如說,非常嚴肅的公司談判會議,雙方見面時就不適合拱手禮。

  • 3 # 芳華永駐1314

    拱手禮,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之一,具有如下優點:

    1.特色突出。握手,是世界各華人比較常見的見面禮。此外,還有擁抱、貼面、鞠躬、吻手禮等。而只要看到黑頭髮、黑眼睛的人,相互行拱手禮,就一定知道那是華人。

    2.不卑不亢。我們華人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見面禮——拱手禮,彬彬有禮,落落大方,既熱情又含蓄,既謙恭又自重,充分體現了中庸之道的核心“善”。

    3.烘托氣氛。在春節、婚禮等喜慶場合,大家身穿唐裝,拱手問候,相互祝福,反映了“和為貴”的人文理念,展現出一幅喜慶祥和的美好畫面。

    4.簡單易學。拱手禮是兩手呈空拳狀疊握,拇指同時內扣,兩肘屈曲置於胸前約40釐米處。注意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上。

    拱手禮對50歲以上的人來說,心理上接受,也會在一些場合不由自主的使用。但現在的年輕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越來越輕鬆、隨性。一句“嗨”、一個擊掌、一個撞拳,都可以表達見面時的欣喜。所以,現在若想大力推廣拱手禮,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1.拱手禮從古至今主要適用於男子之間見面施禮,不適宜在女子之中推行。

    2.多數年輕人會覺得拱手禮過於傳統、老土,不願意學習、使用。

    總之,拱手禮作為華人特有的見面禮儀傳承幾千年,像我們的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一樣,是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珍惜、重視並代代相傳,在民族傳統節日或重大活動中加以應用。這是我們每個華夏子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處創業風險的時代浪潮,如何更好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