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梅子的日常VLOG
-
2 # 小羊習習
四歲的孩子老愛發脾氣,這個要看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發脾氣,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我們會經常看到小孩子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可能是我們沒有去尋找孩子發脾氣的原因而已。
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然後才能更好的去開導孩子。
還有一點,小孩子喜歡發脾氣,也許是個,家長的溺愛有關係。
我有個表弟,今年五歲,就很喜歡發脾氣,稍微有一點不順他的心就生氣,有時候還大哭大鬧,這還不夠,每次哭的時候還會撒謊,說自己哭的嗓子痛,或者肚子痛什麼的。
這種情況就是因為父母的溺愛,在之前,每次表弟有什麼無理的要求,比如說要吃什麼,想買什麼,或者要看電視玩手機,家長不同意就會生氣,就會哭,會鬧,會用腳亂踢東西,有時候還會一個人躲起來,這個時候家長著急了,怕孩子哭鬧或者踢東西傷到自己只能順著孩子。
然而正是因為如此,時間久了之後,孩子就會認為不管什麼事情,只要自己一生氣,一哭,一鬧,大家都會順著自己,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自私,調皮的熊孩子,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一定要正確的引導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能讓孩子養成一些壞習慣,不然,等後面孩子慢慢長大了,會很難改回來的。
-
3 # 海歸碩士夢澤說育兒
家長在面對四歲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能會尤為的心累。因為前一秒他們還在小大人似的和我們有商有量地計劃去超市要買的東西,下一秒就因為無法得逞早飯吃冰激凌而翻倒在地,大哭大叫地打滾。
對發脾氣的孩子進行威脅或懲罰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主意。發脾氣時的孩子,彼時彼刻已經全然喪失了對自己情緒的控制,他們可能會感到焦慮,並且對自己當下的感受感到惶恐和害怕。
誠然,我們家長在面對這種非理性行為時,也行會很難堅持理性思考。然而,一旦我們也開始了大喊大叫,這種衝突必然就會升級。我們不妨來看看,當我們憤怒的孩子看起來完全蠻不講理的時候,做為家長的我們有那些方法可以協商和緩和這種情況的。
(1)首先我們在幫助孩子學會調節情緒前,要能夠滿足孩子的日常基本需求,確保他們沒有處於飢餓、乾渴、疲累或躁熱的狀態。因為我們是無法和一個困到睜不開眼的孩子講明白事理的。
(2)堅持以“和善而堅定”為原則的教養方法,為孩子設立界限,並一以貫之。這裡的界限要保持簡單明確,並且易於實現,比如說,“晚上九點要上床睡覺”。孩子在一天中感到的混亂和壓力越少,他們的失控局面也就越少。
(3)尋找孩子發脾氣的導火索。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在每天早上選擇外出的衣服時經常會發脾氣的話,我們會聯想到可能是過多的選擇讓孩子挑花了眼,感到壓力山大,如此一來,我們可以選擇為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這兩件衣服你想選擇哪一件”,或者是提前一天晚上選好之後在睡覺。
(4)幫助孩子學會掌控他的情感。在剛開始的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我知道你現在很沮喪”。隨後,鼓勵孩子描述自己當下的感受以及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有一個觀想練習我們可以同四五歲以上的孩子一同來做,想象熱氣球中被烘烤膨脹起來的“熱性”情緒,隨著火苗的熄滅,熱氣球逐漸變小變癟,最終我們的情緒也歸於平靜。無論具體的方法是怎樣的,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是可以控制自己情緒的。
(5)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和善,冷靜和敏感的家長。堅持用這三大原則去面對一個聲嘶力竭、情緒奔潰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穩定一致原則所帶來的安全感,並且能察覺自己當下的情緒,久而久之,孩子發脾氣的情況會越快的過去,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會成就感滿滿。
回覆列表
四歲的孩子發脾氣了,我們該怎麼辦?其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怎麼做是錯的?
孩子在發脾氣,家長很惱火,控制不好脾氣容易動手打孩子。這種以暴制暴的方法,這樣會激起孩子內心更大的反抗。超級育兒師的節目裡,有一期是幫助一對母子。八歲的晨晨經常打媽媽,媽媽也和晨晨經常動手。母子關係非常差。所以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能動手。
1、有的家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儘快的平復心情,會盡量地滿足孩子一切的需要,我想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每次發脾氣,都會以父母的妥協而結束。這種情況會愈演愈烈。
2、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很多媽媽都試圖跟孩子講道理。有時候會發現,那時候講道理根本沒有用。只會讓孩子覺得,他的哭鬧可以被家長聽到。
這三點都是我們家長應該避免做的,但是孩子總是亂髮脾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除了以上三點。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總是發脾氣的源頭。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不如大人,有了情緒就藏不住這是正常的。還有就是要鼓勵孩子,心中有什麼不滿或者不高興的事情,要先用語言表達出來。當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時候,要及時提出表揚,讓孩子意識到,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一件好事,是一件值得自己努力去做的事情。
教育孩子是我們家長一直要學習的一件事情。我們平時影響孩子,孩子也在影響著我們。乖與乖巧,都是孩子天性中的一部分。無論何時。請別失去耐心。要知道:歲月長,天地寬,我們身邊的這個小孩兒,都是我們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