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管錢莊
-
2 # 無偽雜談
你好,我會寫讀後感。
讀一本書,一篇文章,其實就是在跟作者進行思想交流,有時你會因為書中的一個觀點,一段話,甚至一句話,幾個詞語而產生一種共鳴,內心會發出一種聲音例如∶“對啊!我怎麼沒想到這一點呢?”“嗯,你說得有道理,我同意”
“我去,這種話你也敢說”又或者是“我不同意你這種說法,我的理由是……”甚至會氣憤的說∶“這不是瞎扯淡嗎!!!
正是由於心裡這種聲音它會促使你有話說,會激發你的靈感,這時你就會有寫讀後感的衝動,於是你就會文思泉湧,筆速如駒,不一會兒洋洋灑灑的文章就寫好了。
寫讀後感有助於記錄你的靈感,留下你讀書的足跡,幫助你思考,鍛鍊自己的思維使自己更加懂得思考;同時也可以透過寫讀後感加深自己對這本書,這篇文章的記憶,理解。
寫讀後感不僅讓你學會思考,更是讓你鍛鍊寫作能力。
一篇讀後感少則一兩百字,上則不封頂。養成寫讀後感的習慣,日積月累,長此以往你的寫作能力定會顯著提高的,想想自己小學寫三五百字的作文都困難,初中高中八百一千的作文略感吃力有時全靠編來湊字數,現在看來一是自己讀的課外書少,使自己沒有寫作題材;二是沒有寫作的習慣。一到寫作文時就不知如何下筆了。
所以寫讀後感好處多多。
-
3 # 風滑過一切
特別對那些有深刻印象的作品會再次論述。作品中隱藏的非凡意義,在我看完掩上書後沉思,故事的情節,人物的架設,情感的經歷,都會讓人回味無窮。
《讀阿Q》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對於弱勢群體,弱肉強食的世道,還談什麼公平,人人平等,阿Q的精神勝利法今後還是會延用下去的。只不過“兒子打老子這個世道怎麼這樣了。”阿Q疑惑不解,大家也疑惑不解。他一時無法明白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只是可悲的是阿Q到死也不清楚自己因何而死。
權力、金錢,就像是一根鍍了金的打狗棒,當你周圍出現很多惡狗的時候,這根棍子太好用了,只要輕輕一揮,金光一閃,那些惡狗立馬四處逃竄,跑得無影無蹤。這就是權力或金錢帶來的榮耀和威武。
而當你失去這一切,你身上不會有光環籠罩,你拿什麼行使你的主權,惡狗們又會四處亂竄,你拿什麼去驅趕那些已經瘋狂的惡狗,你想用你的學識去跟它們講道理,講什麼?講四書五經、講人之初,性本善,講我們都是地球上的過客。這些有用嗎?你太天真了,天真得傻子也在旁邊笑你。你只能收起你的迂腐,從身邊撿起石頭或泥塊狠狠地砸過去,讓這些惡狗從此以後看見你都要避而遠之。
貧窮會讓你低三下四地縮在街角死皮賴臉地乞討,會讓你失去做人的尊嚴。富有會讓你趾高氣揚,闊氣而高傲,你大搖大擺地走過街頭,那整個街角半邊天都亮了。
僅代表本人的觀點!
-
4 # 洪門三少
我基本上會寫讀後感,但是網路小說除外。
咱們讀書的目的是啥?不就是想從書本中學習知識嘛,那就要在讀完後,對書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觀點做一個總結,寫讀後感就是比較好的一種方式。
1,寫讀後感,在我看來,是對一本書的第2次閱讀。我們讀一本書的時候,是要把自己帶入到書本中去,當我們讀完這本書,就要從書本中跳脫出來,用第二視角來看這本書,這時我們就會形成自己的讀後感,構建自己對這本書的整體性認知。
2,寫讀後感,是對一本書的再創作過程。說的直接一點,就是將這本書的內容和觀點進行再加工,使之轉化為自己的內容和思想。如果沒有這個轉化的過程,書還是書,你還是你,你沒有與書本建立連線,那你讀書有何用啊?
3,對於做演講和寫作的人來說。寫讀後感,也是一個積累素材的過程。很多自媒體寫作人,總是在抱怨自己沒有素材可寫,實際上是他讀的東西少了,思考東西少了,沒有積累,沒有自己的素材庫。
4,讀後感不是寫完了就沒事了。我們可以時常把讀後感拿出來看一看,溫故而知新嘛。同時寫讀後感,也是見證自己閱讀成長的一個過程。不過在這點上我做的也並不好,我就沒有翻看讀後感的習慣。只會在自己要用的時候才翻看。
5,以前我都是用紙和筆做讀後感的,不過現在我改了方式,習慣用手機上的APP來做讀後感,配合語音輸入軟體,不用打字,只要說出來就能轉化成文字。這個很方便的,也推薦給大家。
回覆列表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毛主席一生覽書無數,他最喜歡看的是《紅樓夢》,他曾說,《紅樓夢》至少要看五遍,以他老人家的雄才偉略,尚要看五遍,平常人就要看十遍了。我較懶惰,不願提筆,一本書看完一遍,隔些日子再看,有時看書中的某個章節,想一下,作者為何這樣下筆。有些朋友說,書看一遍即可,觀的遍數多了,就乏味了。我倒不覺得,每次看都有收穫。有的人,一生只觀一部書,如《紅樓夢》,讀透了,進入境界了,你也就弄懂了人生。曹雪芹弄沒死啊?每次品讀,都是在與他交心。你將自己放進這紅樓一夢中,做個旁觀者,去品味他們的悲歡離合,你也是眾多人物中的一個,紅樓人物之外的,你也就大概明白了作者著書的深意了。各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