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維館

    我素來以為,封建時代“女子無才便是德”、“三從四德”之流,是需要付出慘痛代價的,事實也正是如此,自古而來,形成“牝雞司晨”之局面的朝堂,免不了清洗,最有名者莫過於三人,即呂雉、武則天、慈禧,這三人,都經歷了從“女人家”到“女政治家”的轉變。心狠手辣,怨得了誰?

    進入正題。咱們不為慈禧太后的心狠手辣開脫,做了畢竟是做了,無法挽回。慈禧之上位,可以說是在清咸豐帝默許的情況下發生,咸豐皇帝死後,她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扳倒顧命八大臣,幹掉了其中三個(即載垣、端華、肅順),形成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手段是非常酷烈的。

    1861年,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其實已經將朝政大權掌控在手中,在議政王奕訢的幫助下,開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誰是漢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都是漢臣,這三人拉起漢族地主武裝,開始為了大清拼命。

    在列強的支援下,清王朝先後鎮壓了國內的部分起義,諸如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等煙消雲散,統治危機得到解除。

    當然,就慈禧的個性而言,既然見識到了外華人洋槍洋炮之利,又不願受制於人,自然開始求變,重用洋務派就是求變手段之一。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皆是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可以說,慈禧太后的支援,是曾國藩等人的根,事實也的確如此,畢竟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都是漢人,搞得風生水起,若無上面支援,早就撐不下來。

    咱們從曾國藩方面來看看慈禧不對他動手的原因。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曾子的後人,影響力不言而喻,不過這貨倒也並不是“吃祖宗遺產”的人物。曾國藩六歲開始讀書,雖然在會試上一度受挫,其實也算是順風順水,走的是傳統文人的理想路子,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登第,得同進士出身。

    太平天國於金國搞事,本來是不被清廷放在眼中的,無奈他們越鬧越大,八旗老爺兵們難堪大任,咸豐帝無奈只得允許地方搞點團練,曾國藩便藉著這股東風拉起了湘軍,稱“湘勇”,他站在道德制高點,發表了《討粵匪檄》一文,“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聲勢可謂浩蕩。

    他後來不顧朝廷之召將湘解散,也是條保命之道。

  • 2 # 魏青衣

    其實不僅是曾國藩,還是不少漢官,慈禧都動不了。

    身為一方軍閥,手握著全國最精銳的力量,慈禧眼見著他們靠著這股力量上位,雖說是為了打擊太平軍,但慈禧會放過他們嗎?答案明顯是不的,慈禧沒有理由放過這樣一直對自己統治有威脅的地方軍隊,更何況這支軍隊還隸屬於漢人。要知道,清廷對漢人實行的是打壓政策,如果不是特殊情況,絕對不會將兵權授予漢人的,曾國藩手握湘軍自然受到了慈禧的抵制,但慈禧就是動不了他,究其原因,只因為湘軍已成氣候,幾個漢族將領自發的團結起來,抵禦大清王朝的鎮壓。

    漢人將領在軍隊中的地位一向很低,他們為什麼會走上那樣的位置,就是因為當年太平軍太厲害了,清廷完全打不過他們,為了抵禦這股力量,清廷啟用了漢族將領,這些人就是湘軍的那批將領,而曾國藩無疑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力量。靠著嫻熟的軍事指揮能力,先進的練兵方法,以及湘軍本身的那種血性,太平軍節節敗退,終於他們幾個已經將太平軍的首都,天京圍困住了,但是在發起進攻的前一段時間,他們開始猶豫了,現在他們能活著,全是因為太平軍的存在。

    作為一方漢人統領,自然早已經熟悉了歷史上的一些事情,沒有了太平軍的制約,他們被慈禧暗中害死也不過是幾個月的事情,雖說手裡有湘軍,但湘軍又不是一個人的,慈禧動點手段還是可以將他們打散的。為了自保,幾位湘軍統領走到了一起。胡林翼作為一個漢人將領自然早就跟曾國藩通了氣,再聯合上左宗棠,他們幾人的聯盟無疑對慈禧集團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就算太平軍沒有了,慈禧也不好直接對他們動手,面對集體的利益,他們總是要站在一起的。

    太平軍被消滅的前幾年,胡林翼竟然去世了,這個同盟一下子變得不穩固起來,為了維護集體的利益,明面上沒有透露聯盟資訊的,他們建立起了又一股新勢力,淮軍。被挑選做淮軍統領的是李鴻章,從此李鴻章上了臺,等到太平天國覆滅,慈禧再想動手已經來不及了,聯盟已經形成,就算內部並不牢固,但面對慈禧的高壓時他們總能夠穩穩的聯合在一起,共同抵制這位清庭的實際掌權人,雖說慈禧想盡了辦法,依舊無法將這幾個人打壓下去。

    曾國藩對清庭,雖說不是完全忠心,但總的來說也不會起兵反清,慈禧為了打破這幾個漢人統領之間的聯盟,背地裡使過不少絆子,湘軍也遭到了裁軍的對待,湘淮兩軍更是出現了不小的矛盾。

    看似這個聯盟對清庭的威脅已經很小了,但只有慈禧知道,這都是表面的,如果她真要做什麼,這些人一定會再次抱團,慈禧始終拿他們沒辦法,這種隱形的聯盟,存在了整整三十多年,不得不說他們的目的達到了,他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曾國藩等這些漢官才能善終。

  • 3 # 趣解歷史

    1864年6月1日,在中國翻雲覆雨的洪天王死在看小天堂南京,他們的天京。關於洪天王的死因,至今聚訟不休,有人說是自殺,有人說是病死,有人說是吸毒。不管他是怎麼死的,天國真的完了。7月19日,曾國荃的湘軍攻陷天京·······

    在整個鹹同戰爭之中,曾國藩的湘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曾滌生“以書生領山農”的湘勇起到了大清經制軍隊沒有的作用,撲滅了席捲十餘省的洪楊之亂。從清朝立國以來,可以說未有太平天國這樣的大亂,也可以說未有曾國藩這樣挽大廈於將傾的不世之功。

    太平天國

    在中國歷史上,上演過無數次的統兵大將謀朝篡位的故事,最為成功的典範就是趙匡胤和陳橋驛的故事。在趙宋建立之前的五代,更是藩鎮軍頭們的時代,“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這真是話糙理不糙的真理。

    民國史學名家蕭一山先生寫過《曾國藩不做皇帝》,說彭玉麟、李元度等人都曾勸過曾國藩稱帝,有人說“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有人說“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清代通史》

    天京拿下之後,湘軍在城內多有洗劫,據說曾氏部下為了保證所得財物不被朝廷追繳,曾經有意擁戴曾國藩為帝。對於這些勸說和誘惑,曾國藩曾以“依天照梅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這句詩迴應。太平天國史大家羅爾綱先生在一篇文章裡也透露過,曾國藩的孫女曾廣珊曾聽她母親說李秀成在被俘之後,曾經勸過曾國藩當皇帝。

    那麼,在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後,曾國藩究竟有沒有稱帝的可能性呢?他的勝算又有多大呢?近代著名大學者章太炎先生就曾為曾國藩沒有稱帝而扼腕嘆息,“吾嘗謂曾文正之克金陵也,豪俊之士,雜沓雲合,龍驤虎步,高下在心,不以此時建號金陵,而俯首下心以事辮髮之孱胡,其昧於大義,而為中國遺無窮之患也,亦甚矣!”

    曾國藩

    洪楊之亂平定之後,手握重兵、獨斷東南的曾國藩有沒有稱帝的野心呢?

    曾國藩是學養深厚的理學名臣,忠君是其基本的政治倫理,造反稱帝的事情,曾氏是不會做的。但是,排除政治立場,單純從實力與形勢角度分析,如果曾國藩當時學了趙匡胤,能黃袍加身嗎?

    章太炎說曾國藩當時是“龍驤虎步”也不是沒有道理。辛酉政變之後,已是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蘇、皖、浙、贛四省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湘軍系統出來的左宗棠任浙江巡撫,沈葆禎為江西巡撫,李續宜由湖北巡撫調為安徽巡撫,嚴樹森由河南巡撫調為湖北巡撫,李鴻章署江蘇巡撫。

    左宗棠

    當時,曾國藩的勢力似乎不止於東南,“西至四川,東至海,則皆倚國藩為重”。章太炎還說過,“或謂是時西有駱文忠,南有左文襄,各擁旌節,皆非肯相者。然文襄與官文,貿首之仇也。使曾公子佛爾圖春許奏之頃,激厲將士,西出惜黃,以討官文之罪,則文襄不待移檄自附爾。駱公雖賢,固倚文襄為左右手,文襄苟附,駱公將焉往?”章太炎像做兵棋推演一樣,給曾國藩設計了一個造反藍圖。

    對於曾國藩沒有造反,章太炎深感痛心,說他是“失此良機,而甘以通侯丞相,臣僕異類,嗚呼!曾靜一匹夫耳,猶志在蹈海,不欲為滿洲民庶;如文正者,其亦愧於宗族之賢哉!”不論其他,章太炎拿雍正年間犯傻遊說嶽鍾琪的鄉村腐儒曾靜做類比,也足見太炎先生是不懂政治的書生!

    沈葆楨

    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從表面上看,曾國藩確實手握重兵,獨斷東南。但是,仔細一分析,曾氏如果真的造反,下場必然失敗,而且會輸得很慘!章太炎說滿清當時已經是“孱胡”,這真的是太低估清王朝的的能力了!

    早在咸豐四年曾國藩克復武昌的時候,咸豐皇帝高興地對軍機大臣祁寯藻說:“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哪裡知道,這個同為漢臣的祁寯藻居然說曾國藩那麼有號召力“恐非國家福也”。咸豐帝一聽,果然“默然變色者久之”。

    對於曾國藩,清廷既是依賴,又 是防範。在咸豐帝時代,曾國藩始終沒有獲得地方實職,以京官身份虛懸地方,“不獲大行其志”。到了慈禧時代,恭親王奕訢也說“楚軍遍天下,曾國藩權太重,恐有尾大不掉之勢”,但是“朝廷四顧無人,不得以而用之”。

    慈禧

    清廷既需要曾國藩平賊,又要時時刻刻防範他造反。所以,對於曾國藩的戒備,清廷是從政治和軍事兩手做的。在政治上,朝廷有意扶持與曾國藩間有嫌隙的左宗棠和沈葆楨,甚至是李鴻章。左宗棠是個自視甚高的人,與曾國藩一直有矛盾,到了1863年的時候,竟然被朝廷提拔為閩浙總督,與曾國藩一個級別了。沈葆楨與曾國藩原先關係不錯,但是後來因為江西厘金發生矛盾,朝廷有意偏袒沈,而指責曾,故意離間二者關係。

    離間計很厲害,如果曾國藩真的頭毛髮昏造反了。左宗棠、沈葆楨、李鴻章這些老戰友、老部下,絕不會幫著他,反而會站在朝廷一邊,來個奉旨討逆,那個時候,曾系湘軍能贏嗎?

    李鴻章

    除此之外,朝廷更是在軍事上對曾國藩進行了防範。太平天國後期,朝廷的江南、江北大營重建起來。如果湘軍敢在南京起事,必然會遭致痛擊。即便湘軍戰鬥力爆表,兩營再度潰敗,皖北、河南一帶,朝廷則部署了僧格林沁的八旗鐵騎,湘軍未必能敵!湖廣總督官文坐鎮武昌,非湘軍系統的富明阿、馮子材守揚州、鎮江,佔據長江下游。這一切都是監視南京的曾國藩和他的湘軍!

    僧格林沁

    倘使曾國藩真的造反,雖然未必是迅速失敗,但最終肯定是要輸的,而且東南各省必將再次被蹂躪一番!曾國藩是有政治智慧的人,在位高權重的時候就說“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他深知自己“用事太久,兵柄過重,利權過廣,遠者震驚,近者疑忌”,所以果斷急流勇退。天京克復之後,曾國藩先是上奏裁撤湘軍,又 是讓曾國荃回籍養病。

    在專制時代,為臣不易,為功臣更不易,能如曾國藩善終者,不多!

  • 4 # 歷史神秘人

    慈禧是不敢動曾國藩的,就算她再心狠手辣也不行,相反慈禧還希望曾國藩好好活著,曾國藩活著慈禧才能維護滿族的統治!

    慈禧對曾國藩是又愛又恨,慈禧早就對曾國藩的湘軍忌憚了!當湘軍幹掉太平天國為滿清續了命,這時的慈禧就為湘軍勢力而頭疼,所以她找個理由去打壓曾國藩,要求曾國藩交出太平天國的銀子,曾國藩說沒有,銀子都被手下的人搶去了,哪還有銀子啊!慈禧和湘軍的矛盾大家都清楚,湘軍勸說曾國藩起兵推翻滿清,曾國藩沒有那樣做,最後是裁撤了湘軍,曾國藩自己回去養老!湘軍雖說裁撤了,但勢力依然巨大,湘軍裡出了三個總督,滿清就總共九個總督,湘軍巡撫就有九個,可以說南方完全在湘軍的控制一下,南方各地的官員幾乎就是湘軍的人!簡單的說南方完全不在慈禧的統治,是湘軍說了算,大家明面上維持一種平衡,大家沒有撕破臉!曾國藩雖然退了,這是和慈禧達成的私人交易,我退了,但是我湘軍的人依然控制著南方!

    慈禧真去幹掉曾國藩,那滿清就完蛋了,曾國藩一死,就沒人控制住湘軍了,整個南方湘軍勢力集團起兵造反割據獨立,湘軍可是滅掉太平天國的,你滿清打得過湘軍的攻擊嗎,顯然不行啊,滿清八旗兵就是廢物,能維持政權就是靠著湘軍等漢族地主軍閥給它續命,所以儘管恨曾國藩,慈禧反而想曾國藩好好活著,長命百歲更好了,有他在南方的湘軍勢力就不會造反,有曾國藩鎮著這些地方軍閥,滿清至少維持著中央王朝的名義,還能維護北方的統治,慈禧才不會那麼愚蠢幹掉曾國藩呢,曾國藩死了,滿清就亂了,最後就是完蛋!再說了,慈禧還要依靠湘軍呢,哪天走什麼農民起義了,或者外國列強入侵了,你慈禧靠什麼去抵擋啊,還不得靠漢人武裝啊,到時曾國藩不就有用了嘛,所以慈禧沒有實力幹掉曾國藩,曾國藩死了就是滿清完蛋,慈禧不會那樣做的,這是一個精明的女人!

  • 5 # 書籤說史

    雖說慈禧心狠手辣,但她畢竟是個滿人,當然也是希望大清江山永固的。

    的確,當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十分嚴重,但在慈禧看來,外國不過就是想多要些錢財罷了,對於大清的統治,根本沒有太大的影響。

    那些底層的民眾就不一樣了,現今太平天國雖然已經被滅,但誰又知道會不會重新再有人揭竿而起呢?

    而且,曾國藩手握重兵,萬一殺了他,那下面的湘軍造反,誰又能壓住呢?

    況且,當時除了曾國藩以外,還有左宗棠等人,難不成都要殺了嗎。

    第一,慈禧不一定能殺了他們。第二,如若她先對這些人下了手,那剩餘的人,恐怕會直接不理朝政,割據一方了。

    到了那個時候,清政府可就真的四分五裂了。

    但如果不殺他們,那不管怎麼樣,清朝始終是保持統一的。

    在慈禧看來,只要清朝表面是統一的,那便足夠了,倘若清朝在她那裡斷了層,那她就是千古罪人了,所以無論如何她都不能讓清朝毀在她手裡。

  • 6 # 道生 德畜

    首先曾讓自己的弟弟棄官回家,第二解散戰鬥力極強的湘軍。再加上他和左宗棠一直爭鬥,讓慈禧不必擔心,還有疏遠自己的部署,還有對朝廷的忠心耿耿!

  • 7 # 有你見趣

    沒理由不讓他善終,也沒必要,曾國藩破太平天國時勢力是最大,可他選擇了忠於朝廷,急流勇退,後期對大清王朝基本夠不上威脅,剩餘價值都給榨完了,二也和曾國藩本人的人生信條有關,也知道鳥盡弓藏的道理

  • 8 # 孫家的淘氣妹

    現代人來看就是湘軍有槍有炮有人有錢,佔據東南,太平天國之前是最有錢的地方,殺 曾國藩 後湘軍大小將領人人自危,畢竟回反,到時候 湘軍可比太平軍強大多了,即使不滅滿清,做割據軍閥是沒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馮夢龍的小說為什麼沒能入選名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