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使用鏟幣的國家有:晉國、南韓、趙國、魏國、鄭國、宋國、燕國、楚國等。 鏟幣:亦稱布幣,商周時期的青銅鑄幣。鑄行於黃河中游農業發達的周、晉(韓、趙、魏)、紀、鄭、宋等地,燕、楚二國亦有鑄行。鏟幣可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種類型。 貨幣分類如下: (1)原始布 商周時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鏟形的農具,稱“錢”,亦有一種叫做�D,是鋤草的農具。由於“錢”用途廣、體小攜帶方便,被人們作為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在市場流通使用,後來演變成貨幣。 (2)空首布 鑄行於周、晉、鄭、紀地區,由原始布演變而來,亦稱鏟布。鑄造規整,銎長、中空、體小而薄,面、背皆有三豎紋,錢面多鑄文字,如:數字、干支、地名和貨幣單位。形體大小不一,通長7-14.5、肩寬3.3-6.3、足寬 3.7-5.7釐米,重12.5-57.6克。主要有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聳肩尖足空首布三種類型。 (3)平首布 是由空首布演變而來,鑄行於三晉(韓、趙、魏)、兩週(東周、西周)楚、燕、中山等國。體形薄小、首部扁平、長方形,周緣有郭。肩有圓肩、平肩、聳肩三種,腰有直腰、束腰兩種,襠有方襠、弧襠、圓襠、尖襠四種,足有方足、尖足、圓足、圓足、類方足五種。錢面中間,多有一道豎紋,豎紋兩側鑄地名與幣值單位,背部多平素無紋,少數有陰刻足。面中間無豎紋,或中間一豎紋,兩側斜紋,鑄數字或重量單位,多以“�Y”為單位,有“二�Y”、“一�Y”、“半�Y”三等制;或以“朱”、“兩”為單位,有“一兩”、“十二朱”二等制。 按其錢體形制,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即:弧襠方足布、銳角方足布(異形平首布)、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圓足三孔布、平襠方足布。從出土情況來看,約有300餘種。
春秋戰國時期使用鏟幣的國家有:晉國、南韓、趙國、魏國、鄭國、宋國、燕國、楚國等。 鏟幣:亦稱布幣,商周時期的青銅鑄幣。鑄行於黃河中游農業發達的周、晉(韓、趙、魏)、紀、鄭、宋等地,燕、楚二國亦有鑄行。鏟幣可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種類型。 貨幣分類如下: (1)原始布 商周時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鏟形的農具,稱“錢”,亦有一種叫做�D,是鋤草的農具。由於“錢”用途廣、體小攜帶方便,被人們作為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在市場流通使用,後來演變成貨幣。 (2)空首布 鑄行於周、晉、鄭、紀地區,由原始布演變而來,亦稱鏟布。鑄造規整,銎長、中空、體小而薄,面、背皆有三豎紋,錢面多鑄文字,如:數字、干支、地名和貨幣單位。形體大小不一,通長7-14.5、肩寬3.3-6.3、足寬 3.7-5.7釐米,重12.5-57.6克。主要有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聳肩尖足空首布三種類型。 (3)平首布 是由空首布演變而來,鑄行於三晉(韓、趙、魏)、兩週(東周、西周)楚、燕、中山等國。體形薄小、首部扁平、長方形,周緣有郭。肩有圓肩、平肩、聳肩三種,腰有直腰、束腰兩種,襠有方襠、弧襠、圓襠、尖襠四種,足有方足、尖足、圓足、圓足、類方足五種。錢面中間,多有一道豎紋,豎紋兩側鑄地名與幣值單位,背部多平素無紋,少數有陰刻足。面中間無豎紋,或中間一豎紋,兩側斜紋,鑄數字或重量單位,多以“�Y”為單位,有“二�Y”、“一�Y”、“半�Y”三等制;或以“朱”、“兩”為單位,有“一兩”、“十二朱”二等制。 按其錢體形制,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即:弧襠方足布、銳角方足布(異形平首布)、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圓足三孔布、平襠方足布。從出土情況來看,約有30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