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相魏的原因
張儀,魏國安邑人,本來魏國貴族。早年師從鬼谷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
張儀被師弟蘇秦設計,前往秦國,於公元前328年被秦惠文王拜為客卿。當時的形勢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實力飛速增強,山東六國為了對付秦國,透過“合縱”的外交策略結成了對抗秦國的外交聯盟。張儀入秦,準備用連橫策略破壞合縱。
當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公子華攻打魏國蒲陽並佔領之。張儀為了破壞山東六國的合縱策略,建議秦惠文王把蒲陽還給魏國,並派公子繇到魏國當人質,以此籠絡魏國。秦惠文王答應之後,張儀又去了魏國,說服魏惠文王投桃報李,把魏國的上郡15縣及少梁獻給秦國。
張儀這一招非常厲害,本來秦國打下蒲陽,秦魏兩國處於敵對狀態。張儀透過移花接木,用魏國的蒲陽換魏國的上郡和少梁,不僅化解了秦魏兩國的敵對矛盾,緩和了兩國關係。為破壞合縱進行了有效的鋪墊和準備。張儀也因為這個功勞,被秦惠文王拜為秦國國相。
張儀在秦國效力期間,兩次去魏國,擔任魏國的國相,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兩次去魏國,第一次是主動去的,第二次是被動去的,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張儀去魏國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秦國。
張儀於公元前322年到了魏國以後,由於張儀前面的傑出表現,以及畏懼秦國的壓力,同時也想利用張儀結交秦國,魏襄王任命張儀為魏國的國相。
張儀表面上是魏國國相,暗中卻想方設法幫助秦國。他千方百計試圖說服魏襄王背棄與其它五國簽訂的合縱條約,臣服於秦,以便讓其它諸侯效仿。
魏襄王權衡利弊,任張儀怎麼巧舌如簧,就是不答應事秦,也不答應背棄合縱。秦惠文王大怒,文的不行,就來武的,派兵攻取了魏國曲沃和平周。暗中給張儀更加優厚的待遇,讓沒有立功的張儀非常慚愧 。
張儀在魏國當了四年國相後,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張儀又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勸說魏哀王事秦並背離合縱聯盟,又被拒絕。張儀很生氣,暗中讓秦國派兵伐魏,魏國大敗,但魏哀王依然不願意事秦。
第二年,齊國攻打魏國觀津,魏國又大敗。韓趙魏燕齊五國伐秦,秦打敗了南韓申差的部隊,斬首八萬,諸侯震恐。
張儀乘機再次勸說魏哀王,大意就是魏國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哪個國家都可以攻打魏國,魏國只有臣服秦國,與秦國給成同盟,其它諸侯國才不敢打魏國……
這一次,魏哀王聽進去了,退出合縱,與秦國結盟,張儀的連橫策略初步奏效。張儀也功成身退,從魏國返回秦國,重新擔任秦國的國相。
魏國事秦以後還有反覆,但合縱的裂痕已現,無法維持長久。六國的合縱也是散了再合、合了再散……張儀從公元前311年開始,用了一年時間,遊說六國全部同意與秦國連橫……羊群效應產生!
但當張儀功成再回秦國時,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贏蕩繼位。
秦武王贏蕩孔武有力,是個大力士,對舌辯之士一直不喜歡。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即位以後,適逢張儀不在咸陽,張儀完成了秦國與六國的連橫外交大事後,正在回咸陽的路上。
張儀不在朝中,朝中一些看不慣張儀的大臣乘機向秦武王進讒言,說張儀只是舌辯之士,國家不能交給他;張儀欺楚、欺魏,全不講信義,讓國家形象受損……這些詆譭最終動搖了秦武王繼續重用張儀的決心。而六國安插在秦的間諜,很快就把秦武王與張儀不和的訊息傳遞了回去……山東六國紛紛背棄了與秦國的連橫外交,重新合縱對抗秦國。張儀一片苦心付之汪洋。
朝中詆譭不斷,武王猶豫搖擺,禍不單行的是,齊國又派使者來譴責張儀。內憂外困下,張儀害怕重蹈商鞅覆轍,就想到魏國避禍,同時禍水東引。
他對秦武王說:聽說齊國很憎恨我,我到哪裡就會派兵打哪裡,我想去魏國,到了魏國,齊國必然派兵伐魏。大王可以利用齊魏交兵的時機,派兵攻韓,入三川,窺周室,挾天子,遷九鼎,同時促成東方鉅變,大王就中取事,以成王業。秦武王同意,於是張儀第二次入魏,並被魏哀王拜為相國。
齊國果然派兵伐魏。魏哀王害怕,張儀說不用擔心。他派出使者出使楚國,再請楚國派出使者出使齊國,在齊湣王面前,把張儀說秦武王的計策再說一遍,讓齊湣王明白,如果執意伐魏,只會讓秦國從中漁利,齊湣王醒悟,停止了伐魏。
張儀相魏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9年在魏國去世。
而秦武王按張儀留下的計策,派甘茂伐韓,攻取南韓的宜陽,打通了三川,秦武王直接驅車來到周王室,一窺九鼎風采。在吃螃蟹舉鼎時不幸被砸傷腿骨,僅在位四年就去世……
張儀本為魏人,兩次相魏都是幫助秦國弱魏,擱在今天,妥妥的,漢奸賣國賊……不過,在那個時代,觀念沒有那麼強!
張儀相魏的原因
張儀,魏國安邑人,本來魏國貴族。早年師從鬼谷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
張儀被師弟蘇秦設計,前往秦國,於公元前328年被秦惠文王拜為客卿。當時的形勢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實力飛速增強,山東六國為了對付秦國,透過“合縱”的外交策略結成了對抗秦國的外交聯盟。張儀入秦,準備用連橫策略破壞合縱。
當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公子華攻打魏國蒲陽並佔領之。張儀為了破壞山東六國的合縱策略,建議秦惠文王把蒲陽還給魏國,並派公子繇到魏國當人質,以此籠絡魏國。秦惠文王答應之後,張儀又去了魏國,說服魏惠文王投桃報李,把魏國的上郡15縣及少梁獻給秦國。
張儀這一招非常厲害,本來秦國打下蒲陽,秦魏兩國處於敵對狀態。張儀透過移花接木,用魏國的蒲陽換魏國的上郡和少梁,不僅化解了秦魏兩國的敵對矛盾,緩和了兩國關係。為破壞合縱進行了有效的鋪墊和準備。張儀也因為這個功勞,被秦惠文王拜為秦國國相。
張儀在秦國效力期間,兩次去魏國,擔任魏國的國相,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兩次去魏國,第一次是主動去的,第二次是被動去的,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張儀去魏國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秦國。
第一次相魏是公元前322年,目的是讓魏國率先“臣服”秦國,透過魏國與秦國率先“連橫”示範,以達到推進“連橫戰略”的的“羊群效應”。張儀於公元前322年到了魏國以後,由於張儀前面的傑出表現,以及畏懼秦國的壓力,同時也想利用張儀結交秦國,魏襄王任命張儀為魏國的國相。
張儀表面上是魏國國相,暗中卻想方設法幫助秦國。他千方百計試圖說服魏襄王背棄與其它五國簽訂的合縱條約,臣服於秦,以便讓其它諸侯效仿。
魏襄王權衡利弊,任張儀怎麼巧舌如簧,就是不答應事秦,也不答應背棄合縱。秦惠文王大怒,文的不行,就來武的,派兵攻取了魏國曲沃和平周。暗中給張儀更加優厚的待遇,讓沒有立功的張儀非常慚愧 。
張儀在魏國當了四年國相後,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張儀又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勸說魏哀王事秦並背離合縱聯盟,又被拒絕。張儀很生氣,暗中讓秦國派兵伐魏,魏國大敗,但魏哀王依然不願意事秦。
第二年,齊國攻打魏國觀津,魏國又大敗。韓趙魏燕齊五國伐秦,秦打敗了南韓申差的部隊,斬首八萬,諸侯震恐。
張儀乘機再次勸說魏哀王,大意就是魏國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哪個國家都可以攻打魏國,魏國只有臣服秦國,與秦國給成同盟,其它諸侯國才不敢打魏國……
這一次,魏哀王聽進去了,退出合縱,與秦國結盟,張儀的連橫策略初步奏效。張儀也功成身退,從魏國返回秦國,重新擔任秦國的國相。
魏國事秦以後還有反覆,但合縱的裂痕已現,無法維持長久。六國的合縱也是散了再合、合了再散……張儀從公元前311年開始,用了一年時間,遊說六國全部同意與秦國連橫……羊群效應產生!
但當張儀功成再回秦國時,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贏蕩繼位。
第二次相魏是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張儀為了避禍,順便禍水東引,以激起東方鉅變,讓秦國從中牟利。秦武王贏蕩孔武有力,是個大力士,對舌辯之士一直不喜歡。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即位以後,適逢張儀不在咸陽,張儀完成了秦國與六國的連橫外交大事後,正在回咸陽的路上。
張儀不在朝中,朝中一些看不慣張儀的大臣乘機向秦武王進讒言,說張儀只是舌辯之士,國家不能交給他;張儀欺楚、欺魏,全不講信義,讓國家形象受損……這些詆譭最終動搖了秦武王繼續重用張儀的決心。而六國安插在秦的間諜,很快就把秦武王與張儀不和的訊息傳遞了回去……山東六國紛紛背棄了與秦國的連橫外交,重新合縱對抗秦國。張儀一片苦心付之汪洋。
朝中詆譭不斷,武王猶豫搖擺,禍不單行的是,齊國又派使者來譴責張儀。內憂外困下,張儀害怕重蹈商鞅覆轍,就想到魏國避禍,同時禍水東引。
他對秦武王說:聽說齊國很憎恨我,我到哪裡就會派兵打哪裡,我想去魏國,到了魏國,齊國必然派兵伐魏。大王可以利用齊魏交兵的時機,派兵攻韓,入三川,窺周室,挾天子,遷九鼎,同時促成東方鉅變,大王就中取事,以成王業。秦武王同意,於是張儀第二次入魏,並被魏哀王拜為相國。
齊國果然派兵伐魏。魏哀王害怕,張儀說不用擔心。他派出使者出使楚國,再請楚國派出使者出使齊國,在齊湣王面前,把張儀說秦武王的計策再說一遍,讓齊湣王明白,如果執意伐魏,只會讓秦國從中漁利,齊湣王醒悟,停止了伐魏。
張儀相魏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9年在魏國去世。
而秦武王按張儀留下的計策,派甘茂伐韓,攻取南韓的宜陽,打通了三川,秦武王直接驅車來到周王室,一窺九鼎風采。在吃螃蟹舉鼎時不幸被砸傷腿骨,僅在位四年就去世……
張儀本為魏人,兩次相魏都是幫助秦國弱魏,擱在今天,妥妥的,漢奸賣國賊……不過,在那個時代,觀念沒有那麼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