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雜家說雜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其實後面還有一句話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雖有心稱帝 卻不利人和”接下來咱就題主的問題來分析一下,司馬昭其人,人們最大的印象就是他野心很大,心思特別深而且行事果決,關於司馬昭進入權利中樞咱就不細說了,司馬師病死軍中後為了穩固司馬氏族的權利,臨終將位置傳給了司馬昭。司馬昭掌權後,對於曹氏一族更加不放在眼裡了,其人比較深沉和精於算計,當時魏帝曹髦也知道自己就是司馬家的傀儡皇帝,十分不甘寫詩諷刺,司馬昭覺得他不太知好歹但以司馬昭的陰沉習性並沒有怎麼樣曹髦但更加緊緊的掌控了朝局。然而司馬昭在朝中的飛揚跋扈,卻讓曹髦越來越受不了他明知道司馬氏的勢力很大,卻仍然不聽大臣們勸阻,加緊謀劃除掉司馬昭。並公開頒佈了一道詔書,要求魏國各路人馬共討司馬昭,簡直就是自不量力,以卵擊石。司馬昭知道之後,卻並不感到意外,但礙於皇帝的動作,他也只能派兵去控制局勢。只是沒想到派出去的賈充、成濟二人下手卻沒個輕重,竟當場刺死了曹髦,使司馬昭揹負上了弒君的罪名。於是天下便有了那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就是說他司馬昭的不臣之心,早已人盡皆知了。司馬昭為了平息眾怒穩定人心貶了賈充殺了成濟但這卻也只是在表面上維持了一下自己的態度而已,並沒能真正平息魏國那些大臣的非議。也正因此,才使得司馬昭原本想篡位稱帝的計劃泡了湯,只能留給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完成。這才有了後面的那句話,合起來便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雖有心稱帝,卻不利人和。只是這句話始終沒人敢公開講出來,畢竟那是權臣司馬昭的最大心病和遺憾啊!所以司馬昭並不是不想篡位他還是野心勃勃的!

  • 2 # 三十功名微如塵

    說不想當皇帝都是屁話,個人覺得應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1.司馬昭本人其實是一個比較小心謹慎的人,繼承了司馬懿的特點,做事謹慎,思慮周全。在當時的江山尚處三分的狀態下,他可能覺得自己功績還不夠,雖然從哥哥那裡繼承了所有的權力,但是自己沒有功績還是難以得到別人的認可,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必受世人唾罵,於是,他一方面繼續把持朝廷大權,一方面與蜀漢的姜維交兵,意圖滅蜀漢,建功立業,收攬人心。

    2.當時雖然司馬昭已獨攬大權,皇帝已是傀儡,但仍有不少大臣及世家大族支援曹魏,其實當時的形勢有點類似東漢末年曹操專權的時候,近在眼前的經驗教訓司馬昭應該清楚,他同曹操一樣,也不想為自己樹立太多的敵人,也不想落得個篡權奪位的惡名,魏帝曹髦親自討伐司馬昭,自己反倒壯烈了而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還沒有篡位自立,而是繼續裝,還把罪名嫁禍給他人,可見他是覺得時機還是不成熟。

    3.滅蜀漢後司馬昭晉封晉王,功勞不小了,其實算是條件基本成熟,但是這傢伙命還是不好,本來好日子要來了,結果自己卻一命嗚呼了,強行為自己兒子鋪路了。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就是野心明顯,連路人都知道,說白了就是非常囂張,但是這和他一直沒篡位沒有根本聯絡,不是說野心非常明顯就一定要篡位。曹髦這句話只是說明了當時司馬昭的實力和野心非常大、非常明顯而已,完全不把自己的皇帝放在眼裡。

  • 3 # 沁園春雪144160832

    其實有實權在握,當不當皇帝也一樣,曹操在的時候,謀士就給他出主意叫“廣積糧,緩稱王”,只要穩定了民心,到時候水到渠成!

  • 4 # 沉入河底的歌聲

    這個問題實際上分兩部分來看!首先,為什麼說司馬昭篡位之心路人皆知!其次,司馬昭為何至死不稱帝!

    司馬昭其人,功蜀伐吳,最終統一三國!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廢曹芳,殺曹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嘉平六年(254年),魏哀帝曹芳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可惜計劃洩露,三人被司馬師誅殺,魏哀帝曹芳被廢,立曹髦為帝;司馬昭參與謀劃定策,晉封為高都侯,增加封邑二千戶。

    甘露五年,司馬昭佩劍見魏廢帝曹髦,自請封晉公,加九錫!事後,曹髦泣曰:司馬昭將懷篡逆,人所共知!

    這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由來!

    同年,曹髦密謀罷黜司馬昭,洩密了!司馬昭派部將成濟刺殺曹髦,戈刃從背上穿出,曹髦在車中駕崩。司馬昭聞訊故作大驚,自投於地說:天下人該怎麼議論我啊!

    學曹操,自比周文王,堅決不稱帝!

    殺了魏廢帝曹髦後,部將賈充等人勸司馬昭受魏禪,即天子位!

    司馬昭推辭說: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聖人稱為至德!魏武帝不肯受禪於漢,猶吾之不肯受禪於魏也!

    賈充等聽了,知道司馬昭要學曹操留意於曹丕,他要留意於子司馬炎!

    此後,司馬昭自封為晉王,加九錫,出入天子儀式,政皆由司馬氏,和曹操當時一模一樣!

    所以司馬昭篡位之心昭然天下,但是卻至死不篡位稱帝,是要學曹操自比周文王!

  • 5 # 南朝居士

    老話說的好,“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司馬昭已經把“器”漏出來了,你說皇帝看不看的出來?

    司馬昭類似於曹操,篡位的樣子已經很難看了,就差最後一步了,但是很不幸,臨篡位前掛了。

    權臣篡位這個事情,一般都有他的步驟的,當然,如果是宗室親王,步驟可以減少的,

    一般步驟是,

    一,位極人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加丞相、大將軍銜。

    二,加爵位,先公后王,

    三,加殊禮,加九錫,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入朝不趨,

    四,舉行禪讓大典。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正元二年(255年)晉司馬昭位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助朝政,帶劍穿履上殿,司馬昭辭讓不受。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馬昭加大都督職銜,允許“奏事不名”。六月,晉封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錫,假斧鉞,晉號為大都督,帶劍穿履上殿。又辭讓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賜黃鉞,增加封邑三縣。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設定晉國,

    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詔加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司馬昭再次推辭,沒有接受。

    同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選擇玉碎,司馬昭弒君後,立曹奐為太子。

    景元四年(263年),曹奐封司馬昭為晉公,晉位為相國,加九錫。

    如果再看劉裕、宇文泰、高歡、楊堅,其實都差不多的,有的兩代三代人完成,有的一代人完成,之所以有區別,跟能力無關,而跟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統坐專機外出訪問,專機在空中的安全誰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