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山大夫
-
2 # 愛情心理
#喝杯“果然放肆”心情好多了#
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緒,音樂也有情緒,音樂是一種情緒的工具與載體,這也是音樂治療的重要基礎。
讓人情緒激動的音樂,可以使大腦主管愉悅和獎勵的中心釋放出多巴胺,類似於美食、性愛和毒品的效果!
葉聖陶先生曾說:”音樂是世界的語言”。它是一種人類都能理解,不需要翻譯,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併產生共鳴的”世界語言”。
音樂最早源自人類對自然界的模仿,抒發自己的情感,這奠定了音樂可以啟用心靈,作為治療工具的基礎。
20年前,英國心理學家斯洛博達(John Sloboda)請樂迷們指出會令他們產生身體反應(比如淚流或者起雞皮疙瘩)的歌曲段落。發現了規律,包括一種名為“倚音”的音樂手法。”倚音”是樂器上常用的裝飾音之一。一般分單倚音和復倚音兩種。在樂曲中根據內容需要,適當運用倚音,可以豐富樂曲的表現力。
我們的大腦額葉皮層並不控制自主神經系統。我們心跳、血壓、脈搏都是神經控制的,但大腦理性認知卻控制不了他們。
人的神經衝動是有速度的,而神經的速度會受到音樂節奏的音響,所以音樂對人的情緒調節很快的。
”倚音”與歌曲的旋律產生足夠的衝擊,進而產生一種不和諧的聲音,”倚音”會令聽者產生強烈緊張情緒,人們的交感神經系統會緊張,心率會加快開始出汗,有一種強烈滿足的感覺(快感)。
最後歌曲的曲調回到人們預期的旋律時,緊張情緒會消退,滿足人的期望,迴歸快慰!人們會感覺良好。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和一些生理實驗報告,音樂治療機制大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音樂刺激能影響大腦某些遞質,如乙醯膽鹼和去上甲腎上腺的釋放,從而改變大腦皮層功能。
第二、音樂能直接作用於下丘腦和邊緣系統等人腦主管情緒的中樞,能對人的情緒進行雙向調節。
第三,情緒活動的中樞下丘腦、邊緣系統及腦幹網狀結構與植物神經系統密切相關,也是人體內臟器官和內分泌腺體活動的控制者。因而情緒的緊張狀態能直接導致某些內臟器官的病變而患“心身疾病”。音樂能調節人的情緒,所以也能幫助治療某些心身疾病。
第四、大腦聽覺中樞與痛覺中樞同在大腦顳葉,音樂刺激聽覺中樞對疼痛有交付抑制作用,同時音樂還能提高腦垂體內啡肽的濃度,而內啡肽能抑制疼痛,所以音樂有鎮痛作用。
第五、 音樂能改善大腦功能,協調大腦左右半球,從而促進人的智力發展,所以常被應用於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也有改善智力障礙兒童的功能,所以音樂有廣泛的地運用於特殊教育。
第六、心理學研究顯示,音樂能影響人格。情感培養對人格成長至關重要,而音樂包括了人的情感的各個方面,所以能有效地鑄造人格。
音樂能超越潛意識,直接作用於意識,因而音樂在心理治療中有特殊功效;音樂活動是相對有序的行為,有助於協調身心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因而被廣泛的應用與行為治療。
-
3 # 李紅冬醫生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紅藕香殘玉覃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離愁漸遠漸無窮,昭昭不斷如春水。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總之你的交感神經正在興奮,和你的情感、肢體,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放出的生物電波頻率一致,產生了精神和肉體上的共鳴。
回覆列表
當一個人聽到一首特別好聽和喜歡的音樂時,人的腦垂體和丘腦下部會釋放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也就是通常說的激素)。
這是一種類嗎啡樣激素,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與嗎啡、鴉片類似的止痛作用和欣快感。
科學家已經能夠很容易地測出內啡肽在大腦和脊髓中的含量和變化軌跡。內啡肽研究者羅傑.吉爾曼發現,人體產生內啡肽最多的區域以及內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域,就是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域。
因此內啡肽除了可以使人輕鬆愉悅、振奮精神、緩解抑鬱外。還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加深記憶,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創造力;能夠調整不良情緒,調動神經內分泌系統,提高免疫力;能夠緩解疼痛,消除失眠症,並使人充滿愛心、積極向上。
更重要的是內啡肽可以幫助人們保持年輕快樂的心態,延緩衰老,所以內腓肽又被稱為“年輕荷爾蒙”。這就是心態好的人更顯年輕的道理。當然令人興奮愉悅的激素還有許多,如多巴胺等等,但是內啡肽是最主要的一種。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願大家笑口常開,青春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