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憶夢月華微課堂
-
2 # 不染jj
1.可以肯定地是,興趣班,特長班是一定要報的,現在的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素質教育了。
2.學鋼琴不是為了當鋼琴家,而是為了懂音樂,欣賞音樂,享受音樂帶給人的美好感受;學畫畫也不是非要成為畫家,而是為了培養審美,我們可以畫不出世界名畫,但最起碼可以欣賞世界名畫,我們創造不出世界名曲,但可以聽出曲子裡蘊含的美好情感。
3.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這就更需要給孩子一個情感的出口,讓他可以在繁重的學業中找到生活的樂趣和感受人生的美妙,
特別是當孩子上了初上高中的時候,興趣班學了好幾年,已經可以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水平了,這時候就可以透過興趣來緩解學習的壓力,頭暈腦漲時可以彈彈琴,畫幅畫,跳個舞,下盤棋,打打球,
興趣和學習可以很快完成轉換,使孩子馬上能從巨大壓力中解放出來,或許還能使學習中的難題柳暗花明,
錢學森在“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授獎儀式上曾說:“我要感謝我的妻子蔣英,她是女高音歌唱家,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
4.很多看似無用的東西,其實是最有用的東西,有些家長認為中考高考不考興趣班的東西,有時間不如讓孩子多學習文化課,
可能短期之內,孩子的成績優於報興趣班的孩子,但時間越久,差異就越明顯,很多知識都是一通百通的,孩子喜歡,學精了一樣,他對其他知識包括文化課也都會觸類旁通的,而且會更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方法。
5.興趣班不宜過多,以一兩個班為主,其它可以簡單瞭解,有時候孩子並不能很好選擇和判斷,孩子選的學了一段時間有可能就不想學了,這有可能不是他真正感興趣的,也有可能是懶惰,散漫的藉口,
6.對於那些什麼班都是學了沒多久就放棄的孩子,多半最後是什麼都學不好,沒有堅持下去的毅力和信心,家長要幫助孩子做出判斷和選擇。
-
3 # 腦視角論教育
首先,從大腦結構來說,我們人有左腦和右腦,1981年美國科學家斯佩裡博士因為割裂腦實驗證明了左右腦分工理論,右腦是感性腦,影象腦,藝術腦;而左腦是邏輯腦,抽象腦和學術腦。所有的興趣班基本上都是右腦的範疇,是用身體透過視聽觸味嗅去感知世界的過程,0~12歲是右腦高速發育期,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身體對外界的真實感受,包括舞蹈,音樂,美術,唱歌,運動等等,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真實的感受”,右腦永遠無法被教會,只有去親身體驗,而且右腦的核心是熟能生巧,必須要不斷的重複。孩子們所有的玩都是右腦的自我訓練。右腦隨著年齡的增長將逐漸受到理性的介入,而對外部世界有了抽象的認知,變得有了評判。會阻礙右腦的接受外界的資訊,因此,興趣班小時候一定要根據孩子們的意願去參加,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因為右腦是給左腦儲備資訊,是將來左腦高速發育的基礎,興趣班的學習絕對不會是無用功。當然如果功力心太強的話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可能反而會造成傷害,標準是觀察孩子是否喜歡,而不是取得什麼成績。這是從整個人類大腦的角度來看。如果換到具體每個人的先天大腦結構來看,每個孩子的興趣班一定不盡相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點,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有時候停一停未必是壞事。有的孩子先天空間概念強比較適合畫畫和運動,有的孩子有音樂天賦,而有的有表演才華,這個不是根據我們家長意願決定的,而是孩子先天的大腦結構決定的。教育應該因材施教。教育的核心是對大腦的塑造。
回覆列表
我覺得孩子們參加各種興趣班,不能說有幫助或沒有幫助,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不是絕對的。
現在,家長都不想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除了文化課補習,紛紛不惜重金給孩子報興趣班的現象普遍存在,覺得孩子學的越多越好。 事實上,家長們在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時,根本不問孩子願不願意,喜不喜歡,到底對孩子有用沒用。 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盲目地讓孩子參加興趣班不可取。比如舞蹈班、畫畫、武術班、跆拳道、琴類、球類等,都給孩子報了個遍。其實,給孩子報興趣班不能認為“多多亦善”,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假如孩子不喜歡鋼琴,家長強迫孩子去學,會適得其反。或者孩子本身喜歡學習,課業負擔大,對興趣班就不感冒,去參加興趣班,對孩子肯定沒有幫助,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結果會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如果孩子文化課成績不好,又喜歡唱歌跳舞或彈琴畫畫等,那孩子參加興趣班就會有好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家長可以考慮讓孩子將來上藝術生,現在就開始請專業老師來指導,做好長遠規劃,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家長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一定得考慮孩子自身的愛好,自身的天賦,注意發現孩子的優勢,堅持“適量”原則,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適合孩子的興趣班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反之,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壓力,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