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壽賀州
-
2 # 唐風宋月
大唐開元名相張九齡(678~740)是韶州曲江(今廣東曲江縣)人,張九齡出身寒族,科舉入仕後歷任右拾遺、右補闕、中書舍人、秘書少監等職,一直官至宰相。因其在職期間直言敢諫、剛正不阿,歷史上有“九齡風度”的美譽。
開元二十四年(736),時任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的安祿山征討契丹叛亂,因魯莽輕敵,結果損兵折將大敗而歸。按唐律,安祿山“失律喪師”罪在不赦。范陽節度使張守珪惜其驍勇,派人押送安祿山至京師,請求唐玄宗定奪。當安祿山被押送至朝廷時,目光如炬的張九齡看出安祿山腦後有反骨,認為“不殺必有後患”,強烈建議唐玄宗“不宜免死”。為了殺安祿山不惜犯顏直諫,可惜玄宗皇帝認為安祿山爪牙可用,非但不聽張九齡勸諫,反而批評張九齡無容人雅量,勸他不要象王洐陷害石勒那樣“枉害忠良”。張九齡一片赤誠被玄宗當作了妒賢害能,只好閉嘴。最終,安祿山得以逃過一劫。
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狼狽跑路,行在四川縈紆的棧閣間,回想起來張九齡的話,李隆基腸子也悔青了,“為泣下”。特意派人前往韶州拜祭張九齡,並撫卹其後人。
張九齡慧眼識人,而且為國家舉賢不避親故。在其任相期間,不懼流言蜚語,大膽提拔好友嚴挺之擔任“尚書左丞,知吏部選”的要職。後來的事實證明,嚴挺之“冒死直諫”,的確是一位稱職的官員。
與此同時,張九齡也力阻一些不稱職的官員充任要職: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因擅長吏治而得到玄宗垂青,玄宗準備起用其為宰相,張九齡極力表示反對,指出“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河西節度使牛仙客是李林甫親信,玄宗打算提拔他出任尚書之職。張九齡認為擔任尚書之職的人必須“歷內外貴任,妙有德望”,而年仙客顯然不具備這些品德。玄宗惱羞成怒,居然說出了“事皆由卿邪?”的誅心之語。更厲聲質問張九齡:你說牛仙客出身卑微,你張九齡出身是什麼世家大族?眼見的玄宗龍顏大怒,張九齡仍面不改色,為自己辯解道:臣嶺海孤賤,不如仙客生於中華。然臣出入臺閣,典司誥命有年矣。仙客邊隅小吏,目不知書,若大任之,恐不愜眾望。
張九齡在官場風生水起,與伯樂張說的大力舉薦有關,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張九齡卻絕不苟同。開元十三年(725),玄宗封禪泰山離京,張說藉此良機將一些親信“破格提拔”。時任中書舍人的張九齡負責草詔,對此事竭力反對,奉勸張說趕快糾正這一錯誤做法。張說不聽勸告。不久東窗事發被罷相,張九齡也因此事受到牽連,被降職處分。
張九齡祖上僻處嶺南, 他由科舉入仕後,從九品上的校書郎一直升遷到正三品宰相。既與張說的大力薦舉有關,也與唐玄宗的賞識密不可分。因此,在為相期間殫精竭慮思有以報玄宗,縱然玄宗虐他千百遍,他仍待玄宗如初戀。
張九齡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主持開鑿了大庾嶺這條嶺南、嶺北間的交通要道。大庾嶺新路的開通,加強了古都長安與嶺南地區的聯絡,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提高了唐朝與其它國家的友好往來。日本漢學家中村久四郎如此評價張九齡這一業績:“張氏此舉,不只僅為謀交通之便,而對於廣東通商的繁榮,以及全國各地物資交流的重要性尤其不可忽視。” “張九齡之開鑿大庾嶺路,就是將南北的咽喉,也即是把廣東北面重鎮的南雄嶺開通,因而可以使廣東的港口和中原交通得到便利,並且間接使徑由廣東而與中原及海外各國交通的便利。”
開元之治的輝煌之後,玄宗惰於政事,變得聽不進臣子的勸諫,張九齡因直言敢諫“議論必極言得失”,漸漸被玄宗厭惡,加上受李林甫等人的構陷,張九齡逐漸失去玄宗信任,被排擠出中樞,在謫居荊州時,他感慨萬千,作《感遇詩》道: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風寒心。可心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迴圈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此後,張九齡再沒有得到起復,63歲時鬱鬱而終。而李林甫在把持朝政後威嚇諫官,“諫諍之路絕矣”。玄宗耳根是清淨了,卻變得閉塞視聽,終釀成安史之亂。
請誅安祿山,力阻起用李林甫,顯示了張九齡過人的政治智慧與膽識。可恨的是唐玄宗是個有始無終的皇帝,朝堂間少了張九齡,唐王朝也由盛而衰,說張九齡一身系唐王朝安危,似不為過。
回覆列表
張九齡的故事瀟賀古道上的寺廟眾多,為百姓營造了堅強、淡泊的精神信仰空間。
張公廟,為桂嶺鎮張姓族人為紀念其先祖唐代宰相張九齡,於清光緒二年( 1876 年)而建。
相傳張九齡母親盧氏懷孕滿十月仍未分娩,家人十分焦急。一日一位算命先生走進張家,告訴張九齡之父:“腹中胎兒乃非凡人物,因這個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須到大地方出生。”張家只好遷居。
張九齡為“嶺南第一相”,少聰慧能文。七歲那年春天,九齡隨家人遊寶林寺,折桃花藏於袖中玩。來上香的太守見九齡活潑可愛,想試試他的才氣,便說:“我出個對子,若對了 ,就給你供果吃。”九齡道:“好呀。”太守早己看見九齡袖藏桃花,就出了個上聯:“白面書生袖裡暗藏春色。”九齡隨即應道:“黃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驚歎:此子日後定非等閒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