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武奇兵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海軍各種技術發展非常迅猛,這那就包括了,最為關鍵的動力系統、火炮系統、觀瞄系統等,使得戰列艦開始大型化。從1906年英國整出2萬噸級的戰列艦開始海軍戰列艦開始進入大型化,而且隨著主炮口徑的增大海戰交戰的距離也在不斷增大,所以戰列艦的威力也在不斷的加強。從1906年的無畏艦開始世界各國海軍的戰列艦正式進入大炮鉅艦的軍事競備狀態,自己的下一代戰列艦的建造就是瞄著你現在最先進的戰列艦而製造的。桅杆你上那個像房小子一樣地方就是為了在炮擊時觀測炮彈落點的
以前的海戰交戰距離都會在7公里以內,並且雙方是相向而行,隨著時間的推進,雙方的距離會越來越近,而這時火炮射擊的觀瞄裝置是夠用了,但是一旦超過7公里命中率就會極低。在1901年《布拉希海軍年鑑中》報道英國在測試大口徑艦炮遠距離炮擊時,在5公里的距離上艦炮的命中率不足30%,而超過7公里之後命中率下降到5%。而進入無畏艦時代之後,雙方的交戰距離都超過7公里,所以需要研發更為先進的觀瞄與火控系統。
而日德蘭海戰也證明了遠距離交戰的可能與大口徑艦炮的威力,所以在日德蘭海戰之後,各國依然在研發更大口徑的主炮,以及研發更為先進的觀瞄火控裝置。最終到二戰結束海軍服役過最大口徑的主炮是日本大和級的460毫米炮,其最大射程約為42公里,而為了使得大口徑艦炮能夠遠距離命中敵方目標,所以需要更為先進的觀瞄裝置和火控系統,而日本為了精確觀瞄艦橋改得高高的,而英、美、德則是更多的使用雷達。大和艦橋頂部的那個突出部分就是一部長10米的測距儀早期的扶桑級,還是使用簡單的英式三腳桅,艦橋低矮,還沒煙囪高到後期在遠距離炮擊觀測,艦橋越來越高就是為了方便觀測
一艘戰艦可以看做是馳騁於世界大洋的尖刀,對於海軍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曾經列強們的軍艦直接代表著他們的侵略史、戰爭史和發展史。從西班牙“無敵艦隊”橫行世界到“鐵甲艦崛起”,直至第一次真正的海軍軍備競賽,軍艦充當著重要角色。上世紀初各國海軍都在絞盡腦汁如何下水更加龐大的軍艦,這時英國下水了第一艘真正的鋼鐵怪物“無畏艦”,從此世界便開始正式步入近代海戰的“大艦巨炮”時代。
全世界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戰列艦英國“無畏號”在無畏艦下水之前,英德之間的海軍競賽已經進行的如火如荼。“新標杆”無畏艦的下水立即引發了世界列強們更為瘋狂的海軍軍備擴充計劃,尤其是德國,在睿智敢戰的提爾皮茨伯爵帶領下,與英國進行了針對性的無畏艦下水比拼。直至讓德國成為當時第二大海上強國,其海軍實力僅次於它的對手--世界最強海上強國英國。而在那時,東方的日本與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也正在抓緊海軍擴充建設,這已經成為列強們手中最能談論的資本和最有力的拳頭。
德國“凱撒級”無畏艦,裝備10門305毫米主炮,14門150毫米副炮,火力空前強大。英德之間的海軍競賽恰好為日後的“日德蘭”大海戰做好了鋪墊,也正是由於這一場海戰徹底讓德華人清醒的意識到他們仍然根本無力去和老牌海上強國對抗。這是一場真正大艦巨炮之間的廝殺,德國參戰99艘戰艦,包括戰列艦(涵蓋無畏艦)、戰列巡洋艦、裝甲巡洋艦、輕型巡洋艦等。英國參戰151艘戰艦,各艦數量幾乎都較德國多出一倍。
日德蘭海戰德國獲得戰術性勝利,但失去戰略主動,直到一戰結束,德國“公海艦隊”仍然被封鎖在港口內。(個人感覺德國戰術性的勝利除了誘敵戰術成功運用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造炮工藝和觀瞄裝置上略領先於英國,但是整體海軍實力弱於英國,因此還是被碾壓)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艦巨炮得到了最強的昇華,也是最後的進步與榮光。太平洋的隆隆炮聲和大西洋壁壘對面,更大的戰艦呈現在世人面前。艦炮口徑越來越大,排水量越來越高,最具代表的就是“大和”級、“衣阿華”級。不僅火炮和艦體有了巨大進展,新的觀瞄測距裝置和雷達的應用使著海戰命中率越來越高。大和30公里外的跨射“白平原”號,長門號出色的戰績,都將艦炮的戰力發揮到了極致。
英國“納爾遜”號戰列艦前甲板高高豎起的9門巨炮,有一種真理被叫做“16英寸口徑以下,眾生平等”。二戰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萊特灣大海戰”。美日雙方共計投入200多萬噸位的艦船。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170餘艘巡洋艦、驅逐艦以及2000架飛機參與作戰。炮戰是從晚上開始的,發展到後來雙方見到目標就打,甚至已經不能進行敵我識別,這場最大的海上夜戰演變成海上混戰,直到第二天清晨,雙方航母展開較量,最後日本海軍慘敗。
巨炮的怒吼是每一個男人為之振奮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