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點毒的心靈雞湯
-
2 # 中原之音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
3 # 張雲241018196
孔子講做人。做好人,做善人,做個明事理之人,克己為人。行人道,做人事。
具體講:孝親尊師!忠君愛國,勤儉持家,專心讀書,格物致知,做到知行合一,心如止水,嚴以律自,寬以待人,仁心愛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具體從哪裡做起,看《弟子規》卻。若覺得淺,看《四書五經》去。
-
4 # 月涵書舍
孔子是魯華人,他主要的成就就是開創了儒學。
“仁以處人”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也是孔子的核心理論。在教育方面,孔子的主張體現在“有教無類”上,孔子從來都不會問弟子的出身貴賤,孔子的學生哪個地方的都有,來自於不同的階層。在政治上,孔子強調“以德治國”,將傳統的“禮治”變成了“德治”。
接著我們就來說一下禮。我們知道西周以來都是以禮治國的,孔子也把禮作為治國思想,認為禮就是治國之本,透過“禮”來規範我們的行為。但是在封建社會後期,它變得越來越束縛,影響了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
《論語》當中有一句話我們都讀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最後一個“知”,就是同“智”。意思是知道、智慧等。孔子認為,智是人的行為規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跟信還搭上了一點邊。
最後說孝悌,這個指的就是對父母要孝順,對兄長要友愛。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他的弟子根據他的思想,還將孝與悌並稱為“為仁之本”。它不僅可以促使家庭和諧,而且有助於社會和諧。
回覆列表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