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說一下彰顯貴族身份的靈物——組玉佩。
組玉佩是服飾的組成部分,它起源悠久,歷代傳承,既是各貴族階層顯示身份的標誌,同時也作為禮儀場合節步的工具。節步就是行步有一定的節奏,有一定的規矩。古代貴族們常以組玉佩中玉件互相碰擊的聲音作為步伐的節度,身份越高,步伐越小,走得越慢,氣度越非凡,同時貴族們行走時按規矩還要時刻傾聽玉聲,聯想玉德,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注意君臣尊卑,行之有禮。
圖1 西周玉組佩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63出土
組玉佩,也稱大佩(或“雜佩”),它是將玉珩、玉璜、玉琚、玉瑀、玉衝牙等不同形狀玉件用綵線加玉珠穿組,合成一串,系掛腰間和頸項的一種大件玉佩飾。佩戴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能顯示出不同人的等級、身份,身份越高,組玉佩越複雜越長,反之,則相對簡單短小。
追溯組玉佩源流變遷的過程,上溯可以從周代開始。周代玉器的發展推陳出新,充滿時代特色。儒家學派主張用玉的質感和本質表仁,用玉的縝密表智,用玉的質地、透明度及敲擊時發出的聲音等物理效能,代表人的義、禮、樂、忠。周人是很重視玉德的,並用玉的質地等賦予儒家學說的仁、義、禮、樂、忠。
圖1這件M63出土的組玉佩其元件最為複雜,共有橫置的璜19件,璜形器3件,上下兩璜之間的兩側各有豎置側立之璜,多達13對26件,組玉佩的上部由瑪瑙珠、玉管、綠松石珠串聯,下端有衝牙2件,玉雁2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動活潑,這件組玉佩佩掛於墓主人頸上,末端長達膝下,絢麗多彩,十分華貴。
圖2 西周玉組佩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
圖2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的六璜聯珠組佩,出土時位於墓主人的胸部,由408件玉璜、料珠、瑪瑙珠組成。組佩上端置於墓主人頸上,下端垂至胸腹部以下。璜間串以綠色料珠和紅色瑪瑙珠,玉璜鏤空裝飾並雕琢龍紋。
圖3 西周玉組佩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
圖3 M31出土的組玉佩,是由玉牌、衝牙、玉管、瑪瑙珠組成。玉牌平面呈梯形,中心有一孔,玉牌雙面用陰線雙勾雕琢鳥紋;組佩中部和下部共有衝牙4件,所謂衝牙:形體較小,其形似牙,故曰衝牙。在佩玉的中央下端懸以衝牙,動則衝牙前後撞擊而發出悅耳的聲響。M31組佩中的衝牙均為蠶形,上面雕琢有旋紋,其間夾用紅色的瑪瑙珠、玉管聯綴,正可以用作顏色相異,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圖4 西周組玉佩 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虢國貴族墓出土
珩、璜均為佩玉中的主要構件,其形制是不同的。珩在詞典中這樣解釋:“珩是佩玉上的橫玉,形狀像古代的磬。”既然像磬,顯然凸面朝上,凹面向下,即“隆上而窪下”。珩是安排在組玉佩頂端或當中關鍵部位(如圖5中間是3件玉珩),以牽引提攜其他佩玉。璜是一種半璧形玉,兩端各有穿孔,從出土實物看,早期璜凹面朝上,凸面向下(如圖4:由7件玉璜,左右兩端用紅色瑪瑙珠和綠松石珠連線),因為珩璜都是環狀器,出土時擺放位置容易擾亂,所以往往都將環狀器稱為璜。
圖5 西周玉組佩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92出土
眾觀上述出土組玉佩可以觀察到:周代組玉佩其主體多以玉璜、牌形飾、管、珠等串聯而成,這些玉璜的端首是向上的,橫置的玉璜多見,但也有豎置的玉璜;早期玉璜多素面,到了晚期裝飾紋飾的玉璜逐漸增多,造型也趨於生動。組玉佩的佩戴方式為:組佩的領首掛在頸部,置前胸一直拖到膝下,貴族們佩戴這樣的玉佩,走起路來,佩玉相撞,發出鏗鏘之聲,表現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氣度。玉璜組佩作為周代貴族組佩的典型,它以左右兩側琚瑀烘托多件玉璜的組合,不僅反映了周代玉璜組佩的發展面貌,而且也展現周代組佩的基本構造。
圖6 戰國組玉佩 山東魯國故城出土
春秋戰國時期,玉璜仍是組佩中的主要佩玉之一,玉璜的端首趨於向下發展,璜類器逐漸被珩類器所替代,器物的發展遵循由幾何形向動物形過渡這一規律,尤其是戰國時期的組玉佩,其發展趨勢是講究色澤的和諧和形體的對稱(圖6)。
圖6所示:山東出土戰國時期組玉佩,是由玉環、玉管、玉珠、與夔龍形飾組成,最上方以一枚玉環為挈領,玉環下分兩行串系,最上方為鼓形玉管,其次是扁圓形珠、下面串系是玉圓柱形管,呈對稱狀,最下方垂系一件橫向捲曲的玉龍,雕琢精緻,結構巧妙、合理。從這些製作精美形狀各異的飾物上,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貴族對組玉佩的重視程度。
圖7-1 彩繪木俑 河南信陽出土
圖7-2 彩繪木俑 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從刊佈出土材料來看,戰國時期非常流行S形龍,在器物中部大多有一穿,這種作法廣泛運用到佩玉之中。這一時期佩玉中的基本構件是絞絲環(或小系璧)、琚瑀及起挈領作用的珩,並且每一構件都趨於獨立成形。組玉佩佩戴的部位也有所變化,由頸部向腰腹部至膝部以下發展,從出土的彩繪木俑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戰國時期組玉佩的佩戴方式(圖7-1、7-2)。
我們來說一下彰顯貴族身份的靈物——組玉佩。
組玉佩是服飾的組成部分,它起源悠久,歷代傳承,既是各貴族階層顯示身份的標誌,同時也作為禮儀場合節步的工具。節步就是行步有一定的節奏,有一定的規矩。古代貴族們常以組玉佩中玉件互相碰擊的聲音作為步伐的節度,身份越高,步伐越小,走得越慢,氣度越非凡,同時貴族們行走時按規矩還要時刻傾聽玉聲,聯想玉德,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注意君臣尊卑,行之有禮。
圖1 西周玉組佩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63出土
組玉佩,也稱大佩(或“雜佩”),它是將玉珩、玉璜、玉琚、玉瑀、玉衝牙等不同形狀玉件用綵線加玉珠穿組,合成一串,系掛腰間和頸項的一種大件玉佩飾。佩戴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能顯示出不同人的等級、身份,身份越高,組玉佩越複雜越長,反之,則相對簡單短小。
追溯組玉佩源流變遷的過程,上溯可以從周代開始。周代玉器的發展推陳出新,充滿時代特色。儒家學派主張用玉的質感和本質表仁,用玉的縝密表智,用玉的質地、透明度及敲擊時發出的聲音等物理效能,代表人的義、禮、樂、忠。周人是很重視玉德的,並用玉的質地等賦予儒家學說的仁、義、禮、樂、忠。
圖1這件M63出土的組玉佩其元件最為複雜,共有橫置的璜19件,璜形器3件,上下兩璜之間的兩側各有豎置側立之璜,多達13對26件,組玉佩的上部由瑪瑙珠、玉管、綠松石珠串聯,下端有衝牙2件,玉雁2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動活潑,這件組玉佩佩掛於墓主人頸上,末端長達膝下,絢麗多彩,十分華貴。
圖2 西周玉組佩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
圖2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的六璜聯珠組佩,出土時位於墓主人的胸部,由408件玉璜、料珠、瑪瑙珠組成。組佩上端置於墓主人頸上,下端垂至胸腹部以下。璜間串以綠色料珠和紅色瑪瑙珠,玉璜鏤空裝飾並雕琢龍紋。
圖3 西周玉組佩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
圖3 M31出土的組玉佩,是由玉牌、衝牙、玉管、瑪瑙珠組成。玉牌平面呈梯形,中心有一孔,玉牌雙面用陰線雙勾雕琢鳥紋;組佩中部和下部共有衝牙4件,所謂衝牙:形體較小,其形似牙,故曰衝牙。在佩玉的中央下端懸以衝牙,動則衝牙前後撞擊而發出悅耳的聲響。M31組佩中的衝牙均為蠶形,上面雕琢有旋紋,其間夾用紅色的瑪瑙珠、玉管聯綴,正可以用作顏色相異,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圖4 西周組玉佩 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虢國貴族墓出土
珩、璜均為佩玉中的主要構件,其形制是不同的。珩在詞典中這樣解釋:“珩是佩玉上的橫玉,形狀像古代的磬。”既然像磬,顯然凸面朝上,凹面向下,即“隆上而窪下”。珩是安排在組玉佩頂端或當中關鍵部位(如圖5中間是3件玉珩),以牽引提攜其他佩玉。璜是一種半璧形玉,兩端各有穿孔,從出土實物看,早期璜凹面朝上,凸面向下(如圖4:由7件玉璜,左右兩端用紅色瑪瑙珠和綠松石珠連線),因為珩璜都是環狀器,出土時擺放位置容易擾亂,所以往往都將環狀器稱為璜。
圖5 西周玉組佩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92出土
眾觀上述出土組玉佩可以觀察到:周代組玉佩其主體多以玉璜、牌形飾、管、珠等串聯而成,這些玉璜的端首是向上的,橫置的玉璜多見,但也有豎置的玉璜;早期玉璜多素面,到了晚期裝飾紋飾的玉璜逐漸增多,造型也趨於生動。組玉佩的佩戴方式為:組佩的領首掛在頸部,置前胸一直拖到膝下,貴族們佩戴這樣的玉佩,走起路來,佩玉相撞,發出鏗鏘之聲,表現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氣度。玉璜組佩作為周代貴族組佩的典型,它以左右兩側琚瑀烘托多件玉璜的組合,不僅反映了周代玉璜組佩的發展面貌,而且也展現周代組佩的基本構造。
圖6 戰國組玉佩 山東魯國故城出土
春秋戰國時期,玉璜仍是組佩中的主要佩玉之一,玉璜的端首趨於向下發展,璜類器逐漸被珩類器所替代,器物的發展遵循由幾何形向動物形過渡這一規律,尤其是戰國時期的組玉佩,其發展趨勢是講究色澤的和諧和形體的對稱(圖6)。
圖6所示:山東出土戰國時期組玉佩,是由玉環、玉管、玉珠、與夔龍形飾組成,最上方以一枚玉環為挈領,玉環下分兩行串系,最上方為鼓形玉管,其次是扁圓形珠、下面串系是玉圓柱形管,呈對稱狀,最下方垂系一件橫向捲曲的玉龍,雕琢精緻,結構巧妙、合理。從這些製作精美形狀各異的飾物上,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貴族對組玉佩的重視程度。
圖7-1 彩繪木俑 河南信陽出土
圖7-2 彩繪木俑 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從刊佈出土材料來看,戰國時期非常流行S形龍,在器物中部大多有一穿,這種作法廣泛運用到佩玉之中。這一時期佩玉中的基本構件是絞絲環(或小系璧)、琚瑀及起挈領作用的珩,並且每一構件都趨於獨立成形。組玉佩佩戴的部位也有所變化,由頸部向腰腹部至膝部以下發展,從出土的彩繪木俑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戰國時期組玉佩的佩戴方式(圖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