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氣球不是球
-
2 # 侯青
首先清楚幹吏與能臣的區別。
幹吏講究理性,恪盡職守;能臣善於解決棘手疑難問題。
所謂幹吏,是指一批這樣的官員,他們尊重法治,講究理性;所謀在於長遠,不追求當下的效果,不作淺薄的政治秀,看起來恪盡職守、安分守己;
而能臣,則嫻於吏道,善於規避法令,善於解決棘手疑難問題,善於改革前進。
李衛,1717年捐資員外郎,隨後入朝為官,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賞識,歷任戶部郎中、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諡敏達。縱觀一生,政績顯著,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深受百姓愛戴,深得朝廷賞識,可稱得上“幹吏”。
但李衛多主政地方,沒有體現出善於規避法令,善於解決棘手疑難問題,善於改革前進。所以還稱不上“能臣”。
-
3 # 文明剛剛崛起
先分清一下臣和吏,
官和僚都是官員,有品級,叫“品官”。又因為自隋以後,官和僚都由中央統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實是民。胥吏的地位雖然低,政治影響卻大,因為國家事務,尤其是地方行政,實際上是靠胥吏來處理的。進士、翰林出身的“官”們,“學問”雖好,能力卻很可疑。他們往往不屑於(其實也未必能)處理繁瑣的具體事務。“吏”卻是這方面的專門人才。
其區別基本上就是吃中央財政的有編制的的公務員和吃地方財政的事業編或者聘用制的臨時工性質的準公務員的區別。
所以看一下李衛的身份,他是正規得到吏部任命的中央級別的公務員,當然是臣。
所謂能臣幹吏,有時候是一個互文的修辭格,就是能幹的臣和吏,沒有嚴格區分。就跟我們現在搞不清一個部門誰是行政編制誰又是事業編制或者聘用制的,一律叫當官的。所以這人說法,太叫真,是不對的。
-
4 # 逝去即歷史
李衛是能臣而不是幹吏。
我們經常將官吏連在一起,其實吏在官之下,是古代官府裡面主要辦理具體事務的辦事員,地位比起官了要低的多。本身是沒有進入官場的人,比如一些衙役、班頭等一些在官府辦差的雜役,而幹吏是對這些人的褒稱,意思是比較能幹的辦事員。
能臣則是已經進入政府的官員體系,而且是比較高階的官員才能夠稱之為臣。
能臣則是賢能的臣子,是國家和朝廷能夠委以重任的,具有能力的大臣。
可以說李衛並非科舉出身,只是一個小乞丐的出身。當初剛剛跟年羹堯走的時候,因為沒有官員身份,肯定只能算是吏了。李衛背靠四爺胤禛這可大樹,地方上又有年羹堯罩著,很快就當了知縣了。
在密報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之前秘密進京時,曾經提到自己當官了,但是不會看狀子的糗事。
後來隨著李衛的官越做越大,尤其是胤禛登基以後,李衛作為雍正的心腹,給雍正辦了許多大事。這個時候,李衛就是真正的能臣了。
-
5 # 文史局中局
確切的說雖然李衛是個能臣但是更像是一個幹吏,因為影視作品中李衛斗大的字不不認識一個,許多科舉出身的飽讀詩書的朝臣是心裡是瞧不起李衛的。
就是在現代人眼裡,李衛即使是做的再大的官,也改變不了李衛出身的卑微,改變不了大家對李衛屌絲逆襲的印象。 最早的時候官就是吏,吏也是官,官吏都是指的在國家政府機關工作的人,後來漸漸的官成了上級,更高階的稱呼,而吏則變成了低階官員,甚至是政府沒有編制的辦事員的稱呼。
而能臣是對比較能幹的官員的稱呼,幹吏則是成了能幹的辦事員的誇獎。
《雍正王朝》中的李衛只是一個小乞丐的出身,沒有上過學,讀過書,憑藉著自己的主子雍正一路走來,用自己的聰明的腦袋瓜子,給雍正解決了不少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李衛赤膽忠心,非常能夠明白自己的本分是什麼,所以李衛的行情一路走高,最終走上了封疆大吏的地位。 但是越是因為這樣,李衛的缺點就越是明顯和突出,做一些具體的事情,按照雍正的章程去做事,執行力是沒有問題的,甚至是發揮一下自己的小聰明還能夠乾的不錯。
但是如果要是讓李衛提一些治國方略,國家規劃之類的就露了怯了。 正因為如此,人們普遍認為李衛只能是幹吏,而不是能臣。
但是這恰恰是李衛聰明的地方,只有這樣才沒有別的心思,在皇上畫的框框裡面幹好自己的事,也省的皇上疑心。
回覆列表
誰說李衛只是幹吏而非能臣?
李衛是清朝年間的三朝元老,其中最深受雍正皇帝器重。
他為官清廉,不畏懼權貴。
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處理方式。
歷任過戶部郎中、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這樣人如果只是個小吏,那你簡直在侮辱清朝皇帝的智商。
另外,吏跟官在古代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吏是服務於官的幕僚或長隨,而官是朝廷認命的。
如果李衛是幹吏的話,和珅也只能是家奴了。畢竟他是滿人,所有滿人都是皇帝的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