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 必須採取“確權”、“分權”、“放權”和“讓權”等四個重大舉措,科學配置教育行政權力,建立完整的公共教育權力制衡機制 遏制政府教育職能部門公共權力的不斷擴張,建立權力邊界清晰、權責匹配、相互制約、執行有力、接受監督的國家公共教育行政權力配置機制,多位專家表示,這是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的關鍵所在。 “要全面推進中國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採取‘確權’、‘分權’、‘放權’和‘讓權’等四個重大舉措,科學配置教育行政權力,建立完整的公共教育權力制衡機制。”張志勇說。 “‘確權’即確定教育行政權力歸屬,改變多頭管理導致互相扯皮、管理效能低下的局面。這主要表現在職業教育管理、民辦教育管理和校外機構管理方面。建議將勞動人事部門管理的技工教育、技師教育交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由教育部門統籌管理整個職業教育。勞動人事部門主要負責制定行業標準和嚴格實施職業資格制度。另外,要將民辦教育機構和校外教育機構的資格准入交給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管理。”張志勇說。 對於教育、編制、人事部門管理許可權相互交叉、邊界模糊現象,張志勇提出,要儘快“分權”。張志勇建議,在教育人事權力配置方面,國家必須釐清各自權力邊界,將教師招聘權和職務(職稱)評審權還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財政權力配置方面,要與教育、財政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建立權力清晰、權責明確、分權與制衡相統一的教育財政管理體制。 在“放權”方面,張志勇認為,加快教育管理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向地方政府和學校放權,是啟用地方政府和學校辦學活力的關鍵。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向省級政府下放地方教育的統籌權,包括教育管理職能的調整,教育事業的規劃等;下放高等教育的統籌權,包括高等學校的設立權、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改革權等;下放統籌推進教育改革的自主權,包括符合國家法規和中央政策的各項教育改革試點。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向學校放權,關鍵是要依法確保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包括人事管理自主權、自主招生權、財政教育經費和合法募集的教育經費的自主使用權等。 “在歸還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同時,學校和學院也必須完善內部治理機制。”石中英說,從高校而言,學校要為學院發展服務,要建立學術委員會,確定以學術權力為軸心,同時要用好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黨政聯席會議等民主管理的平臺,才能激發基層創造改革的活力,促進中國大學的內涵式發展。 對於一所中學來說,郭涵認為,學校要提高治理能力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第一要全面、準確理解改革的任務,自覺地運用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來思考問題、謀劃思路、改進工作,要進行綜合改革,不能顧此失彼、跑偏走樣,也不能斷章取義、生搬硬套。要給學校一定的自主權,要明確學校的辦學目標。第二要廣泛凝聚共識,有所擔當。隨著形勢的發展,改革的難度和風險都在不斷加大。過去合理的做法,現在可能不適應現實需要了。以前長期有效的,可能現在失靈了。要建設學習型學校,解放思想,增強改革的信心,形成改革合力。第三要協調推進改革,在教育內部,統籌推進課程、教學、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從人民群眾和廣大師生最期盼的事項改起,從各個部門、社會各界、師生員工形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促公平、抓改革,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北京中關村第一小學校長劉暢也認為,在政府放權的同時,學校也應加快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要從管理走向引領,從標準走向個性,從制度走向文化,從行政走向學術,從資源走向開放。“一方面,要激發教師的生命自覺,把各種教學自主權還給教師;另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校事務。此外,要帶動家長、社群一起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構建起一個全方位的立體教育環境。” “讓權”,即改變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集權管理教育的局面,充分調動社會包括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教育管理、學校管理的積極性。張志勇說:“一是向社會組織讓權,各級政府可以把各種決策、專業管理、質量管理、教育改革專案等委託給具有資質的教育專業服務機構或者行業協會。二是向社會讓權,讓作為教育利益相關方的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各級各類教育的決策、監督和管理。” “現在最重要的是調整政府的角色定位,改變政府的管理方式。要建立委員會制來吸收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決策和教育內部管理。要真正建立和發展一批中介機構,特別是學術性的專業組織來參與教育的管理。要透過完善立法和學校的章程來完善學校制度。還要進一步推進資訊公開。”劉寶存說。 “此外,要透過一定的手段對行政權力進行嚴格制約。”褚宏啟說,第一要透過實體立法限制教育行政權力,政府依然需要對學校進行監控,但應該強調服務和支援,強調間接管理、宏觀管理。第二要進行程式立法,透過資訊公開、行政複議、行政訴訟、行政申訴等手段限制政府權力。第三要實行行政問責,三者合一能讓權力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又受到一定製約,這才是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的特點。
如何實現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 必須採取“確權”、“分權”、“放權”和“讓權”等四個重大舉措,科學配置教育行政權力,建立完整的公共教育權力制衡機制 遏制政府教育職能部門公共權力的不斷擴張,建立權力邊界清晰、權責匹配、相互制約、執行有力、接受監督的國家公共教育行政權力配置機制,多位專家表示,這是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的關鍵所在。 “要全面推進中國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採取‘確權’、‘分權’、‘放權’和‘讓權’等四個重大舉措,科學配置教育行政權力,建立完整的公共教育權力制衡機制。”張志勇說。 “‘確權’即確定教育行政權力歸屬,改變多頭管理導致互相扯皮、管理效能低下的局面。這主要表現在職業教育管理、民辦教育管理和校外機構管理方面。建議將勞動人事部門管理的技工教育、技師教育交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由教育部門統籌管理整個職業教育。勞動人事部門主要負責制定行業標準和嚴格實施職業資格制度。另外,要將民辦教育機構和校外教育機構的資格准入交給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管理。”張志勇說。 對於教育、編制、人事部門管理許可權相互交叉、邊界模糊現象,張志勇提出,要儘快“分權”。張志勇建議,在教育人事權力配置方面,國家必須釐清各自權力邊界,將教師招聘權和職務(職稱)評審權還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財政權力配置方面,要與教育、財政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建立權力清晰、權責明確、分權與制衡相統一的教育財政管理體制。 在“放權”方面,張志勇認為,加快教育管理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向地方政府和學校放權,是啟用地方政府和學校辦學活力的關鍵。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向省級政府下放地方教育的統籌權,包括教育管理職能的調整,教育事業的規劃等;下放高等教育的統籌權,包括高等學校的設立權、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改革權等;下放統籌推進教育改革的自主權,包括符合國家法規和中央政策的各項教育改革試點。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向學校放權,關鍵是要依法確保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包括人事管理自主權、自主招生權、財政教育經費和合法募集的教育經費的自主使用權等。 “在歸還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同時,學校和學院也必須完善內部治理機制。”石中英說,從高校而言,學校要為學院發展服務,要建立學術委員會,確定以學術權力為軸心,同時要用好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黨政聯席會議等民主管理的平臺,才能激發基層創造改革的活力,促進中國大學的內涵式發展。 對於一所中學來說,郭涵認為,學校要提高治理能力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第一要全面、準確理解改革的任務,自覺地運用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來思考問題、謀劃思路、改進工作,要進行綜合改革,不能顧此失彼、跑偏走樣,也不能斷章取義、生搬硬套。要給學校一定的自主權,要明確學校的辦學目標。第二要廣泛凝聚共識,有所擔當。隨著形勢的發展,改革的難度和風險都在不斷加大。過去合理的做法,現在可能不適應現實需要了。以前長期有效的,可能現在失靈了。要建設學習型學校,解放思想,增強改革的信心,形成改革合力。第三要協調推進改革,在教育內部,統籌推進課程、教學、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從人民群眾和廣大師生最期盼的事項改起,從各個部門、社會各界、師生員工形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促公平、抓改革,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北京中關村第一小學校長劉暢也認為,在政府放權的同時,學校也應加快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要從管理走向引領,從標準走向個性,從制度走向文化,從行政走向學術,從資源走向開放。“一方面,要激發教師的生命自覺,把各種教學自主權還給教師;另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校事務。此外,要帶動家長、社群一起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構建起一個全方位的立體教育環境。” “讓權”,即改變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集權管理教育的局面,充分調動社會包括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教育管理、學校管理的積極性。張志勇說:“一是向社會組織讓權,各級政府可以把各種決策、專業管理、質量管理、教育改革專案等委託給具有資質的教育專業服務機構或者行業協會。二是向社會讓權,讓作為教育利益相關方的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各級各類教育的決策、監督和管理。” “現在最重要的是調整政府的角色定位,改變政府的管理方式。要建立委員會制來吸收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決策和教育內部管理。要真正建立和發展一批中介機構,特別是學術性的專業組織來參與教育的管理。要透過完善立法和學校的章程來完善學校制度。還要進一步推進資訊公開。”劉寶存說。 “此外,要透過一定的手段對行政權力進行嚴格制約。”褚宏啟說,第一要透過實體立法限制教育行政權力,政府依然需要對學校進行監控,但應該強調服務和支援,強調間接管理、宏觀管理。第二要進行程式立法,透過資訊公開、行政複議、行政訴訟、行政申訴等手段限制政府權力。第三要實行行政問責,三者合一能讓權力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又受到一定製約,這才是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