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觀察視界

    朱良志在中國文化和哲學的背景上,探討藝術生命精神形成的內在機制。選擇了生命結構、生命時間、生命基礎和生命符號四個問題,逐一剖析中國文化和哲學影響藝術生命精神的內在邏輯點。   

    從總體傾向上說,中國哲學可以說是一種生命哲學,以生命為宇宙間的最高真實。我們說生命,有不同的指謂,有生物學上的生命,有醫學上的生命,也有哲學層面的生命。從哲學的層面看,生命是一種精神(此精神,不是言其觀念,而是就本體和真實而言)。中國哲學認為,這個世界是“活”的,無論是你看起來“活”的東西,還是看起來不“活”的東西,都有一種“活”的精神在。天地以“生”為精神。因為“活”,世界即聯絡。不“活”,世界即枯竭,生命即斷流。華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態,而且具有活力。生命是一種貫徹天地人倫的精神,一種創造的品質。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種以生命為本體、為最高真實的精神。

    推薦此書

    全書共四編,16章。第一編:“生生之源”,從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廣闊背景上,探討中國藝術生命精神形成的內在根源,選擇了生命結構(“生”)、生命時間(“時”)、生命基礎(“氣”)、生命符號(“象”)這四個重要問題,逐一剖析中國古代文化哲學和藝術生命精神的內在契合點。第二編:“生生為藝”,作者選擇了畫、書、園林三個重要的藝術種類,對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作了實證性的研究。在這種返道於藝的考察中,作者發現重視生命是橫亙於中國藝術背後的重要綱領,正是這一點,影響了中國藝術家的運思方式,塑造了中國藝術的一些獨特形式,制約著藝術的歷史發展,也培養了中國藝術家的獨特趣味。第三編:“體證生生”,研究中國藝術的生命體驗理論,作者將中國藝術的生命體驗理論析出三個理論層面:虛靜(體驗的發端)——共感(體驗的開展)——物化(體驗的高峰),指出這三個層次由神定到神入再到神合,實際上是一個生命飛昇的過程,在此活潑潑的運動中,最終托出一個鮮活靈動的藝術意象。

  • 2 # 德行天下崔

    朱良志先生在其著作《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中提出,“生命是一種貫徹天地人倫的精神,是一種創造的品質,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種以生命為本體,為最高真實的精神。”

    生命精神在《現代漢語大辭典》中這樣解釋,生命是生物體所具有的活動能力,精神是宗旨,要義,表現出來的活力。朱良志先生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國藝術背後的一種至真的生命精神,世界有它真實的一層底蘊,這個真實是在"妙悟”中呈現的,“妙悟”本身包含著“意境"理論的核心,在對禪宗思想指導研究下,朱良志先生對中國美學的“妙悟"說提出了新意蘊,它是對“本源"世界的一種迴歸,或者說是“真實"世界的一種自我呈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看到了中國當代美學對於“超越二元對立"的創新問題的解決,雖然朱良志先生,沒有結合西方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對“超越二元對立"提出創見,但是我們看到了這種對話的可能性,並且在"妙悟"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範疇中,看到了“超越二元對立"的可能。

    縱觀藝術發展,可看出藝術發展主要是以人的生命精神價值為中心,藝術的本質是對生命精神的重要反映,無論藝術理論的積澱發展,或藝術方式的豐富多彩,都以生命為主體,並將生命作為藝術追求的最高準則。

    朱良志,1955年出生於安徽滁洲,代表作品《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就職於北京大學,現仼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 3 # 慧心文殊苑

    我對朱良志先生的生命精神不瞭解,也沒讀過他的著作,所以無權進行妄評。

    不過,我在此想談的一點是,不論是什麼樣的精神,只有在真正洞徹了宇宙人生實相的基礎上,再提出踐行的理論和方法,才能真正利益到人類與社會,使之共同追尋生命的真諦,生活的意義,並一同走向光明的未來。否則,所有的思想和看法,都不過是意識的產物,分別唸的作品,不是究竟的智慧,自然也難以引導人窮盡真理,獲大智大慧,得究竟解脫。

    從古至今,從中到外,人類從來不缺乏各種主義和精神。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經濟和科技的騰飛,人類的思想日趨複雜,雖然各種思潮、各種對事物、對人類行為的評判標準也隨之興起,名目繁多,但有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卻是:人心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加美好、善良、淳樸和單純,相反,人心不古,精神家園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更加荒蕪。放眼全球,大到國與國之間,因為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的角逐,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的現象並不少見;小到社會與個人,享樂至上,追名逐利甚至是見利忘義的行為比比皆是……我們的社會是怎麼了?我們的人類是怎麼了?難道我們缺乏主義和精神嗎?顯然不是!難道我們缺少各種教育和精神引導嗎?很顯然,更不是!那到底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種顯現呢?這背後的根源,難道不值得國家、社會和我們每一個人去深切地思考嗎?

    人身特別難得,生命十分珍貴,無常非常迅速。在人短暫的一生中,如果我們不能用來追尋生命的真諦,人生的實相,卻用來追求很多現在看著很重要、其實根本不重要的人和事上,實在是對生命的浪費。因為糊里糊塗的,一生很快就過了!而要想不做糊塗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去看糊塗的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斛花喜水麼?